Categories
Pages
-

SmartMedCN

Kategorie: ‘Hospital News’

Haihong Buys Drugs for Hospitals

January 17th, 2011 | by

2011-01-17

The Searainbow Holding CORP (Haihong pharmaceutical E-commerce) announced on 17.12.2010 that one of their full-invested company had set up a joint-venture with Genertec Pharmaceutical Holding Ltd, which is a state-owned company. The new joint-venture company, China Medical E-Commerce Co., Ltd, will take the advantages of its strong government background, rich capitals as well as its modern technologies at the same time.
Different from the old business model that Haihong Pharmaceutical e-Commerce has as a B2B platform provider, this new company will play the role as a procurement agent for hospitals. It’s expected that China Medical E-Commerce Co., Ltd helps hospitals with price negotiation, and pays manufacturers in time, so that they can also earn some interests from hospitals in addition.

 

海虹控股:十年蛰伏 一飞冲天

2011-01-12 21CN财经综合

 

事件描述

我们近日调研了海虹控股,就医药电子商务业务发展前景与公司高管进行了交流。

事件评论

第一,蛰伏的医药电子商务王者

公司从2000年投身医药电子商务,至今十年时间。

由于行业环境的不成熟,公司始终处在默默准备、开拓的状态中。公司从2000年便开始建立医药在线集中招标采购网络,已在全国27个省市已经建立了区域电子商务交易中心,2006年拿到医药电子交易牌照,但外部时机并不成熟,无法真正应用。

但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的网上招标采购交易额和交易佣金也迅速提升,2008、2009年达到顶峰,交易佣金接近3亿,交易额过千亿。北京 现代商报报道,2006年公司医药电子商务已经占到全国网上交易市场份额的9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王者。此后由于政策原因,业务有所萎缩。

2010年底设立中国医商合资公司,新的基本药物招标政策同时推出,为第三方交易平台的运行创造了最佳外部条件(详见下文说明)。

第二,携手央企,打造医药流通新模式

2010年12月17日公司发布公告,与海虹医药电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简称“海虹医药”)、通用技术集团医药控股有限公司(简称“通用医 控”)发起设立中国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医商”)。海虹医药实际是海虹控股的全资子公司,因此通用和海虹对中国医商的持股比例分别为51%、 49%。

中国医商成立后,海虹现有的业务将会逐步转入中国医商,避免同业竞争。因此中国医商也将是海虹最大的期待。以海虹覆盖全国的电子交易平台和上千亿的网上交易额的基础来看,中国医商从一开始就具备了相当高的起点。

中国医商的目标:打造医药流通新模式,配合国家医改思路,解决目前医药流通体制弊端。即通过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的方式,实现“医药企业-电子交易平台-医疗机构”的直接通路,大幅压缩流通环节的差价。

中国医商成立的必要性:海虹是民营企业,其医药电子平台交易额达千亿规模,但在做涉及全国范围、需要突破现有利益链条的新业务模式的电子商务 时,得不到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通用是央企,背靠政策和资金优势,但业务体量相对较小,迫切需要扩大业务规模。因此两者的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形成强 大的联合体,成立中国医商是这一背景下的理想选择。

中国医商具备的优势:(1)事实上的垄断性。全国范围内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只有海虹具备(重新建设一个类似的网络平台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 而新的基药采购政策要求2011年4月1日各省的电子交易平台上线运行)。根据公告,未来海虹各省的电子交易中心都会进入中国医商(目前只有北京分公司的 业务进入中国医商);(2)接近政策层面。中国的医疗行业政策性较强,接近政策层意味着能更前瞻性的把握行业发展的态势,这对于仍属新兴事物的医药电子商 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3)强大的资金实力。合资公告中明确提出:通用医控负责向通用集团申请中国医商开展相关业务所需的银行授信额度支持。这为公司做采 购代理等业务提供了强大的竞争力;(4)网上交易结算系统,这是公司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核心。

中国医商成立后,业务模式相比海虹原有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简单比较盈利模式:

原有模式:作为中介平台,(1)主要靠收取交易佣金(按照交易额的约0.2%计提);(2)增值会员费;

新模式:作为采购代理,获得价格折扣和利息收入。(1)价格折扣。掌握大量药品订单,与生产企业进行价格谈判;

(2)利息收入。替医疗机构垫资,提前给付生产企业货款,缩短其账款回收期,以获得折扣,同时对医疗机构的负债按照账期计息,获得利息收入。

成为采购代理的一个必须条件:强大的资金实力,能进行较大额度的垫资。

随着新模式的具体落实,通过平台发生的交易额的上升,可能还会有更多机会出现。无论是传统商业流通领域的苏宁、九州通,还是电子商务领域的淘宝、阿里巴巴,都为这种基于通道、平台的业务的发展前景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第三,政策强力助推,新模式或将快速突破

2010年1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通知,对基本药物 采购的导向性非常明显,即采用网上交易平台、集中招标采购,这与公司构想的新业务模式非常吻合,另外指导意见中的一些具体要求也对新模式很有利。

另外,2011年1月10日卫生部明确提出要在今年年底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有了新的基药招标政策的强力助推,新模式今年在全国范围的迅速推行值得期待。

目前公司已与广东、北京等省市在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北京是公司业务较多的地方,是公司传统的势力范围,广东经济实力强,在医改探索中也一贯走得较为领先。期待这些地方能率先突破。

第四,新模式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新的基药采购政策已经明确推出,这块业务相对明确。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预测,2010年我国的药品市场规模将达到7556亿元,同比增长22%;2011年我国医药市场的增长将高达24%,达到9388亿元的规模(均按照终端零售价计算)。

由于目前医院对药品是加价销售,一般加价率15%,实际可能不止这个水平。我们假定医院和药店渠道加价率为20%,那么采购规模也达到7800亿元。

按照基本药物占比20%测算,2011年基本药物采购规模达1565亿元。

假如参照传统医药企业返点(生产企业按照销量给予渠道商的一定比例的返利,用于奖励)1-5%计算,那么返点的收益已经高达16-78亿元。当然,有些企业返点会更高。

至于占整个药品市场规模80%的医保目录药品的采购,想象空间更大。

需要说明的是,采购代理的资质也是需要竞争的,尤其是面对这么大的一块蛋糕。并且海虹控股持有新公司的股权比例为49%。

另外,公司2009年11月与美国ESI集团设立合资公司,目的是为包括社保基金或医疗保险公司等机构的医疗服务支付方,以及为包括各级医院在内的医疗服务提供方提供更为深化的管理服务。虽然还没成熟的业务,但也是面向着一个巨大的市场。

第五,首次给予“谨慎推荐”评级

我们认为,公司的看点集中在与网上交易平台相关的业务,爆发力非常强。如果政府坚定推行新出台的基药采购政策,公司一定受益匪浅。公司目前正在 跟一些省市商谈具体方案,一季度可能就有积极进展,强烈建议关注。由于业务弹性较大,暂没有预测业绩,首次给予“谨慎推荐”评级,后续会根据该业务的推进 程度进行调整。

Zero Price Mark-up for 688 Drugs in Shanghai

January 14th, 2011 | by

2011-01-14

The department chief of Shanghai Health Bureau announced that they would start a pilot project regarding zero percent drug price mark-up in all local community clinics. It means that local patients can get 688 types of drugs at their procurement price, hospitals are not allowed to get profit from drugs selling any longer.

 

688种药品“零差率”并公开招标

2011年01月07日 上海商报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半年将实施基本药物目录制 市民药费支出至少下降15%

商报记者 王雅君

今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购买688种基本药物中任一种,都将是“药品进院多少钱,市民买药就是多少钱”。昨天,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向媒体通报 今年本市医改工作时表示,上半年本市的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将正式推出实施,进入全市23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88种药品将全部实行“零差率”,并 100%实行公开招标。届时,市民的医疗负担明显减轻,至少比2010的药品费用降低15%。

688种药品取消15%加成费

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实施后,688种药品将全部实行“零差率”,即今后进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88种药品全部取消药品15%的加成费用,与2010年相比,病人药品费用至少降低了15%。

徐建光局长表示,纳入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将全部实行公开招标。“药价虚高”一向被视为导致看病贵的原因之一。全部实行公开招标后,将严格坚持质量优 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哪个药的性价比最好,哪个药就中标率高。换句话说,同类品种、质量同等的药品价格越低,就中标率高,从而促使原先药品价格里的虚假 水分挤干。”

业内专家指出,此举措出台后,有的药品费用支出降幅更大,个别药品下降最高可达25%至50%。

市民用药保障全国居首

据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部分市民有自己的用药习惯,他所需要的药品如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就只能前往三甲医院配药。不过卫生部门表示,目录里面的688种药物完全能满足市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据介绍,上海实施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后,市民用药保障水平依然不低,品种为688种,居全国各省市之首。据了解,《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机构使 用部分)》(2009版)共307种(包括205种西药、102种中成药)及颁布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本市制定的《上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补药物目 录》(2010版),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市民用药习惯,增加了381种基本药物,包括236种西药、145种中成药,涵盖了抗微生物药、解热镇痛药、 心血管系统药、呼吸系统药、消化系统药、激素及影响内分泌药、维生素矿物质类药、血液系统药等24类药品。

专家表示,“原来95%以上的用药,都包含目录范围中。确因病情需要,患者还可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出的处方购药,请市民放心。”

相关链接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将研究调整

据新华社报道

2011年我国将研究调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部分),更好地适应群众用药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启动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完整版基本药物目录制定工作。这是记者昨日从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上获悉的消息。

陈竺在会上指出,为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我国将重点做下以下几方面:

巩固和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 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做好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加强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管理,保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完善基本 药物报销支付政策,确保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价,加强监测能力建设;鼓励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 探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通过对口帮扶,加强上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导。

Electronical Patient Record in Trial

January 13th, 2011 | by

2011-01-13

The Ministry of Health started the test scheme of electronical patientl record in 22 Chinese provincesone month ago. The medical records will be eidited and saved in the system, no paperbased casebook is necessary. The aim is to improve hospital efficiency and drug safety, it’s easier for doctors to check the medication history of patients before they prescribe drugs.
After one month of test implementation, does there any problem occure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how to protect patients’ privacy under the circumstance?

 

标题:关注电子病历试点工作之进展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截至目前,卫生部在22个省(区、市)部分区域和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已经一月有余。

卫生部的试点目标是,利用1年左右的时间,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病历系统;建立完善电子病历应用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 改进体系;探索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方法,建立区域电子病历数据中心;逐步建立区域内安全共享的电子病历信息管理系统和远程医疗系统等。

一个月过去了,电子病例试点工作进行得如何?碰到哪些推广困难?老百姓对此有什么顾虑?又是如何解决的?

一问:

能否方便百姓就医?

编辑:电子病历什么样?它的载体是什么,与上医院携带的社保卡、就诊卡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电子病历对老百姓看病有啥好处?对医院管理有啥好处?

记者:卫生部发布的《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将电子病历定义为: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 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打印的病历文档,不属于电子病 历。

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雪倩认为,诊疗卡、医保卡等记录的都是个人档案信息,通过扫描的方式读取,不能进行修改。而电子病历是在医院内部系统运行的信息系统,用于医生的诊疗行为。

电子病历是由一系列关于个人健康资料的数字化档案库构成,如病人的身份确认、病历记载、实验室检验、影像诊断报告、处置、治疗、用药等信息。

通过信息网络,临床医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病人健康的相关信息,以避免重复检查、重复诊断、重复用药,同时计算机系统可以根据病人的历史信息,提示医生临床用药和处置的合理性,以提高临床检验、处方、处置的效率,避免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节省医疗费用。

可以说,电子病历的推广,既方便了医生行医,也方便了患者就医。

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委员会调查显示,在三级医院中,应用化验收费系统、药物管理系统和挂号系统的比例分别达到93%、91%和84%;应用住院工作站系 统和医院工作站系统的比例分别达到80%和63%;半数以上医疗机构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上年投入超过100万元。电子病历是数字化医院的基础,数字化医院简 言之就是通过网络共享信息。电子病历的推广使用,将极大地推动医院信息化的建设。

目前,上海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和医院电子病历的对接。郑雪倩说,由于社区医院还没有和大医院之间联网。居民在社区建立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还没有相应的接口,无法在大医院医生使用电子病历时读取。两者对接关联,医生更易于全面掌握病人的健康状态。

二问:

如何打破医院围墙?

编辑:推广电子病历,就目前而言,还有什么障碍?各家医院是否各自建网,难以统一接驳标准?

记者:电子病历是一个目前还在不断完善的新概念。不同国家、机构对电子病历的定义都不相同。2004年5月华盛顿会议第四版草案定义了3种电子病历,即 基础和通用的电子病历,能共享的电子病历,集成的电子病历。其相互关系是,先有集成的,然后有能共享的,最后才有基础和通用的。实现电子病历的真正功能是 一项巨大的工程,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建成基础和通用的电子病历系统,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试验能共享的电子病历。

长期以来,我国的各大医院由于受到体制、人才和观念等影响,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单独建网。由于地区间、医疗机构间信息化建设不平衡,造成社会保障、医院信息无法实现互通,各大医院“信息孤岛”林立、医疗资源的极度不平衡让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

构建信息共享的网络是大势所趋。专家指出,推进信息共享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大方向。网络共享信息的首要条件就是要遵守统一的指挥语言。否则,即便网络之路四通八达,结果还只能是各进各的“库”——数据库,各回各的“岛”——信息孤岛。

电子病历系统的标准化被业界视为破解信息数据采集标准化的关键所在。卫生部副部长尹力指出,针对上述问题,卫生部已经研究制定了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 数据标准、医院电子病例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等一系列卫生信息标准规程和管理办法。目前,卫生部正在研究制定今后5年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参与卫生信息化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

三问:

怎样保护个人隐私?

编辑:有些人担心医疗信息会被篡改,有何措施避免?有些人担心隐私被泄露,有何措施防止?发生医疗事故后,患者如何使用电子病历保障自己的权益?怎样解决法律效力问题?

记者:目前电子病历在部分省市已经开始试点,但仍存在法律不认可、隐私保护等一些问题。通过卫生部进行的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可以通过大范围的试点应用,全面掌握电子病历存在的问题,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保障医疗信息化健康发展。

病历被篡改已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一道硬伤。但是,电子病历系统设置了医务人员审查、修改的权限和时限。医务人员修改时,电子病历系统会进行身份识别、保 存历次修改痕迹、标记准确的修改时间和修改人信息。在电子病历完成提交后,任何人无权再追回进行修改。这是电子病历软件在进行开发时,进行的一道特别设 置。

《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要求,电子病历系统满足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与标准。严禁篡改、伪造、隐匿、抢夺、窃取和毁坏电子病 历。医疗机构同时建立电子病历信息安全保密制度,设定医务人员和有关医院管理人员调阅、复制、打印电子病历的相应权限,建立电子病历使用日志,记录使用人 员、操作时间和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阅、复制电子病历。

郑雪倩介绍,医务人员采用身份标识登录电子病历系统完成各项记录等操作并予确认后,系统应当显示医务人员电子签名。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有严格的复制管理功能。同一患者的相同信息可以复制,复制内容必须校对,不同患者的信息不得复制。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锁定电子病历并制作完全相同的纸质版本供封存,封存的纸质病历资料由医疗机构保管。郑雪倩介绍说,电子 病历有医生的电子签名,具有同样法律效力。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已获得通过,作为上位法,在条文中并没有禁止和排除医生电子签名,也就是电 子病历打印不打印都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

Family Doctor System Encounters Challenge in China

January 13th, 2011 | by

2011-01-13

This article argued why it’s difficult to popularize the system of family doctor in China. Several reasons are named here: lack of promotion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young doctors tend to stay in one station only for very short period, which makes it even more difficult to maintain the system.

 

 家庭医生为何难进家庭 编制经费等制约制度推广

 

来源: 广州日报
深圳去年9月在全省率先启动社康中心“家庭医生”制度但全市22个社康试点仅400户签约

调查发现契约制、人员流动性大、编制及经费等问题制约家庭医生制度的推广

深圳去年9月在全省率先启动的社康中心“家庭医生”,这是深圳新医改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

但记者昨日从深圳相关部门获悉,目前,全市22个社康中心试点仅近400户签约,且大多数是在深政府启动力推的一个月之内签订,而随后签约者锐减,甚至有的社康中心所辖片区签约率不到3%。

深圳的目标是三成社康中心开展该服务,5年后五成家庭将有家庭医生。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家庭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加速的老龄化社会日益突出的慢病管理、日常保健等需求意义深远,然而受推广模式以及深圳自身医疗现状的困扰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家庭医生上门

老年妇幼群体受益最大

昨日中午,按照约定时间,深圳罗湖区翠华社康中心的家庭医生任祖林要到附近的木头龙小区魏连裕老人家里为老两儿口量血压。今年年初,魏连裕老两儿口和任医生签订了家庭医生责任制。

“魏老先生的血压情况还比较好,但他老伴需要开药降压。”任医生介绍,魏老先生和他老伴均是退休工人,硝莱地平片价格只要花几元,但是有效果,也符合他们的经济条件。魏老太太对任祖林医生赞不绝口,“我们对他很信任,哪有点不舒服就问他。”

对于魏老先生两口子的身体状况,任祖林是了如指掌,双方认识了五六年,俨然是老朋友了。

家住翠华园的唐治国老先生已经84岁了,患有冠心病、肺炎等,前不久还动过手术,身体比较虚弱,外出不便。按照约定,任祖林和他的团队每周二、六上门为其注射提高免疫力的日达仙。

据调查,目前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是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的重点人群之一。而由传统的坐诊方式转变为积极出诊是家庭医生的最大特色。

签订协议书后,家庭医生及其团队需针对家庭成员中的不同个体进行针对性服务。

如对家庭成员中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每年一次的体检、健康教育和老年疾病预防,为其免费测量血压;为孕期妇女提供保健咨询指导、产后访视;为0~3岁孩子提供定期健康体检、预防接种指导。

此外,家庭医生还可以为服务家庭提供家庭生命周期指导,制作健康干预计划。

居民不了解医生顾虑多

截至目前,深圳家庭医生的相关服务均为免费,且不限户籍。然而,对于免费大餐,应者却寥寥。根据深圳卫生与人口计生委妇社处的统计,截至目前全市22个试点社康中心总计有约400个家庭签约,推广情况不甚理想。

深圳市福田区下沙社康中心是家庭医生责任制推广成效最好的试点,截至目前签约家庭共计近100户,占全市总数的四分之一,覆盖家庭数仅7%。而更多的社康中心试点签约率更低,有的甚至不到2%。

记者走访了深圳市福田、盐田、罗湖等多个社康试点,发现关于家庭医生的宣传非常少,既无明显标语,介绍手册放置处也不显眼。

契约制推广遭遇水土不服

出现上述种种现象的原因,与深圳特殊的推广模式密切相关。在家庭医生为对象服务前,双方需签订《深圳市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协议书》。深圳卫生与人口计生委妇社处张英姬处长介绍:“契约式服务国际通行,医生和居民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达成意愿,互相委托。”

在一份服务协议书中,记者看到社区居民也需尽到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例如要提供真实的个人健康资料、为每一次预约登记提供保证,对预约上门访视的家庭医生给予足够的便利等。

张英姬表示:“一旦医患沟通不好,患者是最大受害者,医生也受到了伤害。所以医生的顾虑也很多,宁愿只面对已经签约的患者。”

人员编制和经费是根源

任祖林医生所在的翠华社康中心目前仅有一个服务团队,按照5年后至少要有50%的家庭拥有家庭医生的目标,这意味着其所在的团队将服务周围社区1500个家庭。任祖林摇摇头说:“门诊量每日就有四五十人,以目前的人员安排肯定忙不过来。”

按照设想,家庭医生是需要对家庭成员健康进行长期跟踪,以对其生活习惯以及各方面进行指导,“社康中心目前许多是无编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尤其是年轻人半年一年就走了,这样也会影响效果。”

张英姬处长介绍,大部分员工的待遇需要社康自筹解决,临聘人员薪水不高,社康队伍流动性大,聘用更高素质的人员不理想。

各方求解药方

基层医生:

坐诊和上门轮班

黄晓慧医生建议,要增加工作人员和诊疗医生,将上门服务的医护人员和坐诊的医生进行轮班制,既满足普遍需求,也满足特殊要求,“而对于做得不错的家庭医生,建议政府考虑能否在招考雇员时加分,以调动其积极性。”

专家:

工作量与薪酬挂钩

长期关注深圳医改的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院长郭万达认为,家庭医生的推行机制要从经费、考核、制度安排等方面去改善。“家庭医生服务目前是免费的,但是免费的是不可持续的。这个钱是谁出?是老百姓还是政府,需要落实。”

需要将家庭医生的工作量纳入社康的考核范畴,与医生的薪酬将挂钩。

Behind the “Low-Price” Hospitals

January 12th, 2011 | by

2011-01-12

In 2006, the government built several so-called “low-price” hospitals. Why did the government build some other hospitals since we already have so many public hospital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statements at that time, the “low-price” hospitals should be the example of future public hospitals, where patients can receive treatments at a fair price. Now four years after that, have those low-price hospitals really achieved the goal? The answer is still very critical.

 

平价医院的背后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jdty39/1098646.htm
广州电视台《城市话题》有就省医院平洲分院“平价病房为何三年无人问津”的话题来采访我。说起这个话 题,我觉得是对我们当前的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警示:为什么政府办的公立医院会出现“平价病房”?我们现在的医改是否向着政府办医院的宗旨的方向走?

平价医院的定义是什么呢?好像除了我给予定义之外,没有人定义它。4年前卫生部说,“平价医院可能是我国首批真正的公立医院,在目前情况下,平价医院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能发挥重要作用。平价医院运行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地方政府投入,服务对象主要是低收入人群。平价医院机制如果运行成功,公立医院也都必须照此运行。” 从卫生部的权威论述看,承认目前的公立医院已经不是平价医院了。或者说,卫生部试图走一条“务实”的路线策略,一种无可奈何的办法。也有领导提出,已经投 入巨资建了这么多公立医院,政府还要专门拿钱出来搞平价医院,这“似乎有点儿形式主义”。“领导”的话是否正确,根本就没有必要讨论!实际上,政府又投入 多少呢?最高领导已经承认投入严重不足了。可见,我们大部分人的思想是非常模糊,不知公立医院为何物?

 

人 们的心是善良的,他们心想,政府办医院是应该赚钱的,不赚钱政府会办吗?他们不知道政府为什么要办医院。所以平价医院的出现,指望政府可以多出一些钱,缓 解部分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事实上,这种奢望是没有实现的。就拿平洲医院来说,政府并不没有从财政上加大一分钱投入,也没有在政策上给予扶持,而是靠 医院的一种自觉的“义举”。

 

目前有些地区建立的平价医院,普遍采用收支两条线,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维持日常的医疗服务。从政府官员到专家、民众也都普遍认为,要让民众看得起病,就必须增加政府投入,甚至完全依赖政府全额拨款。

 

放眼世界,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医院中既设立“平价医院”,同时又设立“高价病房”?政府办的医院就应该是为全社会提供平等机会的医疗服务的医院教会医院也逐渐过度到政府投入,慈善医院数量与规模逐渐缩小。这就是政府办医院的结果,也是世界公立医院发展的趋势。

 

由此,我对平价医院的看法在四年前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两个思考:

 

一、医疗改革,是否要公立医院回归它原来的本质——平价、公平、可及。为什么要发起这场今年感天动地的中国医疗改革,最重要的是要纠正已经商业化的公立性医院。目前,能够解决群众看病贵的只能依靠政府,市场已经证明无能为力了。而在中国,公立医院集中了绝大数的医护人员,也提供了主要医疗服务,要真正解决民众看不起病的难题,出路还在于政府如何使公立医院恢复其公益性,让每一所公立医院都成为平价医院。通过一种什么样的变革,能够使这类医院在政府逐渐提高拨款比例后,相应地提高其公益性色彩?政府恐怕始终不应当放弃这方面的努力。应该明白:公立医院本身就应该承担起平价医院的职责,何须另建平价医院?

 

所 谓公立医院,不过是公益医院的代名词,即以政府补贴与医疗保险,保证民众可以享受普遍的医疗服务。从财政上看,政府也是这么做的。公立医院是政府预算单 位,享受着免税和政府补贴,这一点决定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说得再直接点,纳税人是公立医院的出资人,医院理应为纳税人提供优质低廉的医疗服务。

但现在,许多公立医院已经因为逐利变得面目全非。我们哪一位领导,哪一位专家都会说,要改变医疗服务基本由公立机构垄断的局面,实行真正意义的医院分类管理,把公立医院都定为非营利性,把社会办医院都定为营利性。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有谁真正把公立医院“养”起来?

 

类似这样的承诺,曾经不止一次地给人们带来希望。但是,如果有关部门尚且不能让本应提供平价医疗服务的公立医院做到非营利性,却要另建平价医院、平价病房,是否预示着卫生部已经承认了公立医院市场化的既成事实,下决心重建公益医院系统!

 

如果说现在政府担心重新背上医疗这个沉重的负担,但是将来所背负的负担更加沉重,不管是以后改,还是把公立医院完全放入市场。

 

医疗改革不仅陷入以上“公立医院政府不投入”的怪圈,同时也陷入限制民营医院发展的怪圈。公私不分。难怪网友不断地批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持自己所属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相关利益主体只打雷不下雨……
有人这样说:承担所有改革成本的是名义公益化受益人,实则为垄断受害人的消费者。医疗改革是到了痛下决心的时候了。如果要将公立医院驱赶上市场之路,替 代的公益医院必须在此之前完成;如果要以市场化的竞争降低医疗费用,就必须赶快将公立医院从利益主体的怀抱中“解救”出来,激活竞争。

 

改革如同作战,最怕的是久拖不决,导致怨诟丛生,财政虚耗。曹刿论战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二、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平价的概念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只能是经营的一种策略——薄利多销,吃小亏赚大便宜。真正的“平价医院”必须是完全按照非营利模式运作、由政府财政支持、接受政府严格管制的公益性医院。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就可能沦为百姓难以受益的、走过场的“形象工程”。

 

医院实施“平价”多是一种经营策略,一般是基于“搭配销售”的原理基础上的。不管是政府办的医院还是其他非政府办的医院,都存在经营——成本经营是最基本的。如果医院忽视这一点,注定要倒闭的或者所提供的服务是及其有限和差劣的!

 

 

Intravenous Therapy Abuse in China

January 11th, 2011 | by

2011-01-11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the Chinese Department of Health, Chinese people receive an average of eight bags of fluids and medicines intravenously every year, higher than the 2.5-3.5 bag global average, and the most abused intravenous drug is penicillin. What is the reason of the excessive use of intravenous (IV) therapy in Chinese hospitals, even for simple ailments such as flu? (Source: WantChinaTimes)

 

分析称我国医疗输液泛滥成灾缘于利益驱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6日23:42 央视《新闻1+1》

 

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对此专家分析认为,这和医院及医生迫于生存的压力和利益的推动,不得不迎合患者不正常的要求有关。央视《新闻1+1》2011年1月6日播出节目《输液,为何泛滥成灾?》,以下为节目实录:

节目导视: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一个医学常识为什么反而会演变为输液泛滥?

医生:非常严重的(会)休克,甚至引起死亡的都有。

解说:过度输液危害巨大,面对慎重输液的医学警告,医院里却是如此场景。

患者:最好是输液,输液快一点。

解说:“输液大国”、“抗生素大国”、“感冒药大国”,药品滥用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胡皓夫:药品的收入占到整个医院的40%。

黄建始:抗生素合理应用缺少管理、缺少监督。

解说:《新闻1+1》今日关注,“请强制我们远离危险!”

主持人 李小萌:欢迎来到《新闻1+1》。

天气寒冷,感冒的人多了,像这样的画面在医院当中就是再寻常不过了,有人非常形象地把这样的场面称作是“吊瓶森林”。人们原本是在追求健康,但是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本身恰恰是在威胁着自己的健康,而且是一个长久的威胁,今天我们关注这个问题。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2011年1月6日

解说:这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这也是北京各大医院每天出现的场景:拥挤的人群,忙碌的医生,还有这成排的吊瓶。

患者:感冒了。

记者:您这是打的第几瓶了?

患者:我这是打第三瓶了。

患者1:第二瓶吧。

患者2:第五瓶了。

解说:当农历节气进入小寒这个一年中最冷的阶段,我国很多地区也同时进入了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感冒、发烧、打吊瓶,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哪家医院不是如此呢?

患者家属:发烧、咳嗽,昨天打的(点滴),今天也打了,她不吃药,她不爱吃药。

解说:输液,一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习惯性选择,正在演化成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近日,国家发改委就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字幕提示:2010年12月28日新闻 晚间新闻 8瓶!输液输出“高”水平

同期:去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全国人均输进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解说:每人8瓶,有媒体称,中国人几乎把输液当成了可乐喝,一个全民输液时代悄然到来,输液泛滥成灾,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记者:一般的时候你要是病了,是打针还是吃药?

患者:一般是输液吧,好得快,赶紧回去上班。

患者:很少感冒发烧,如果要是感冒发烧了,一般是输液,输液快一点。

字幕提示:新闻直播间 广西南宁

市民:输液快一点。

市民:不影响工作,见效快一点。

字幕提示:山东青岛

市民:吃药我觉得可能几十块钱,用不了一百块钱,应该就差不多(好)了。但吃药可能用的时间要更长一些。

记者:你还要上班吗?

市民:明天就该上班了,所以我想赶快好,就想打个吊瓶。

高燕 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有的时候病人可能恨病用药,流感是个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像现在输液的话,大部分还都是抗菌素,对他(患者)根本是没有效果的。流感的病程,自然的病程就是需要三到五天,你即使输液它也是需要三到五天才能好。

解说:今天,面对人均8瓶这个令人吃惊的数据,我们还有必要了解另外一个数据。“在我国,每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有60%左右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这通常是因为药品直接进入了血液,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屏障,再加上内毒素、PH值、渗透压等诱因导致的。”输液产生的危害应该是一个医疗常识。

高燕:能口服的就不要去输液,这是一个公认的原则。我想可能还是大家一个认识的误区,出现输液反应,这个很常见,病人轻的,可以只是有一些皮疹,注射局部的疼痛。重的话可以出现一个过敏性休克,甚至经常还能有一些死亡病例的报告。

解说:“输液治疗不等于好得快”,这张一人多高的海报就挂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的分诊台前。但是,无论是前来就诊的患者,还是为患者开药的医生,谁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在中国,输液为什么会泛滥成灾?危险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

主持人:全民输液时代,像这样的总结还是少一点的好。说到这种过度输液应该是两方,医生还有病人。你觉得在这个事儿当中两方分别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

白岩松 评论员:先说这种现象。刚才就在咱们播短片的时候,你看外面的导播在耳机里都跟咱们说,他儿子为了输液要排一个小时队。说明输液不是躲的问题,而是求之不得,甚至成了某种待遇。我觉得三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患者。1,患者想快,快点儿好,由于各种各样的压力导致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现在这么着急。2,他觉得这好,别人也打,我为什么不打呢,否则就吃亏了。

主持人:高级别的待遇。

白岩松:一个求快,一个求好,而且是对比当中他要这么做。

第二,医生。1,医生第一是“被”,很多患者觉得你要不让我打点滴,你就怠慢了我,你对我不太负责任。2,由于以药养医,吊瓶可能是吃药的10倍价格,那个二三十解决了,这个要二三百,这里有利可图。

第三,我觉得也非常重要,我们也有责任,媒体、社会及整个周边环境,对输液所产生的危害做的宣传和科普太少。

主持人:岩松已经把过度输液的各种社会原因分析清楚了,我们再听听专业人士的看法,我们来连线公共卫生专家黄建始教授。黄教授,您好。

黄建始 《健康管理》杂志主编:您好。

字幕提示:电话采访《健康管理》杂志主编黄建始

主持人:有一个说法,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这样的说法您同意吗?

黄建始:这是对的。我们学医的人从开始就学到,能吃药不要打针,能打肌肉针不要打吊针。但是很遗憾,都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这完全是个误导。

主持人:为什么一个常识被人们忘记了呢?

黄建始:至少有下面四个原因:

第一,大家健康意识增强了,就像白老师说的,都追求短平快。

第二,信息被误导了。因为主要是现代社会普遍都追求快,但没有认识到快不等于好。

第三,有关职能部门在定价政策上没有尽到责任,无意间促进了输液。

第四,大部分的医院和医生迫于生存的压力和利益的推动,不得不迎合患者不正常的要求。就像我跟一个很著名的专家谈了这个问题,我说打吊针到底好不好?他说当然不好。我说为什么还要打?他说因为我不打它,它要打我,现在我们社会的这个问题没有解决。

主持人:我知道您也曾经在国外做过医生,也做过医疗方面的官员,也向您求证一个事儿。在美国输液这样的事慎重程度不亚于一个小型的手术,是不是这样,为什么要如此的谨慎?

黄建始:在国外的确是不输液。比如说,我顺便说一下,我在美国做过卫生官员,但没有做过医生,我太太做过医生。在洛杉矶有很多华人,包括台湾去的华人要求输液都不给输,因为保险公司就把他卡下来了,绝对不能做这个事,这是违反科学的。

 

Multi-site Practice Pilot Program in Beijing

January 11th, 2011 | by

2011-01-11

 

A pilot program allowing doctors work for more than one hospital is taken place in Beijing. The multi-site practice is aimed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big hospitals and to balance medical resources. Without getting crowded in big hospitals, patients can choose to see the same experts in small- or middle-sized hospitals in the future.

 

北京将试行一名医生在多家医疗机构执业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2月13日电 在北京看病,不用去大医院就能挂上专家号。从明年3月1日起,北京市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注册执业医师,可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2至3个医疗机构依法开展诊疗活动。

这是记者从13日公布的《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中获悉的。

目前,中国内地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医师只能在1家医疗机构进行注册执业。北京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管理办法实施后,北京市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可到北京市的2至3家医院执业。

据悉,北京一年的“专家号”仅约178万个,但一年中,希望得到专家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人与其存在巨大缺口。

今年9月,北京社区医院“集体联姻”大医院,即社区医疗机构将帮助患者转诊预约到区域内定点的大型医院就诊,且大医院必须安排患者在3日内看上病。这一举措旨在解决病人挂专家号难的问题。

负责人称,根据管理办法,北京将鼓励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鼓励精神卫生专业、儿科专业、康复等专业的医师到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多点执 业。这就意味着,今后,社区医疗机构有望迎来大专家,在传染病医院也会有心理医生、康复师等为传染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患者看病难,特别是 看专家难的情况有望缓解。

负责人表示,医师多点执业工作是北京医改过程中的探索,涉及执业医师注册制度的重大变革,涉及医师管理和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试行过程中将会遇到诸多方面的问题。相关部门会在实施后及时听取各方意见和反馈,并适时调整和出台相关政策。

另外,为支持社区医院,北京市从明年1月1日起将实施城镇老年人和无业居民实行社区首诊制度。完

Conflicts Escalated when Hospitals Outsource Morgues

January 10th, 2011 | by

2011-01-10

 

Many public hospitals in Guangzhou Province have outsourced the hospital morgues to professional funeral agents. When commerical companies take over the mortuary management from hospitals, it releases hospitals. However, latest news showed that the conflicts between patients and funeral companies are escalated.

 

公立医院缘何热衷将太平间外包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责任编辑: 明依

 

作者:吴帅

记者暗访时发现,广州的许多医院都将太平间 外包给了中介公司,其中不乏一些三甲医院。一位白云区某医院的职工气愤地说,他母亲在自己工作的医院过世后,竟还必须走后门,才能将遗体尽快运往殡仪馆, 一切皆因医院的太平间外包给了殡葬中介公司托管,为了推销他们的殡仪服务造成的。(12月7日 《广州日报》)

新闻中,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广州,几乎每 家医院的太平间都存在被承包出去,或者是本院管理,但是与殡葬中介公司有联系的情况。在某市级三甲医院,日常就有3家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抢客。这一种现 实看起来令人吃惊。但实际上,在很多地方,医院将太平间外包给殡葬中介公司,这其实早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媒体也多次报道过这样类似的新闻。

太平间在商业化色彩很浓的殡葬公司的管理 下,为了推销殡仪服务,不买寿衣就扣留尸体,这是一种很不妥当的商业行为。足以见证在商业化的管理下,给公共利益带来的侵害与干扰。关键的问题在于,公立 医院缘何热衷将太平间外包?要知道,医院太平间属于一种公益性非盈利殡葬设施。各地一些政府相关部门早就多次发出警告令,医院不得将太平间向其他单位和个 人承包或租赁。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离不开如下原因。

首先,是很多医疗机构自身不愿意管理太平 间。太平间是保存病逝患者尸体的地方,要使设施完善、设备正常运行,又要保证公益性服务,这自然意味着一种不小的经济负担与人力负担。而在利润很丰厚的殡 葬服务这一块,医疗机构却无经营资质,得不到好处。所以对他们而言,自己经营太平间就往往意味着吃力不讨好的活。所以,他们自然愿意将之承包出去。

其次,当某一种违规行为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 现象,另一面也足以可以见证出来源于政府部管理上的失位。在一次记者采访中,某医院负责人就曾坦言,医院太平间管理比较混乱不能一味怪医院或从业者。近年 来,政府部门推出的殡葬改革许多力气都花在取缔土葬、整顿丧葬用品市场或禁止户外搭棚治丧等方面,但医院太平间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设施是否配套、收费有无 标准,相关职能部门过问不多,所以才形成了管理上的漏洞。

在我看来,这一种管理不到位,不是因为政府 执法管理部门真不知情。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当前对公立医院的卫生投入严重不到位,导致医疗机构在提供公益性服务上,不是有心无力,就是缺少动力与热 情。地方卫生部门等政府监管机构只好对之实行很宽松的选择性执法管理。不是事态被媒体曝光得太严重,他们对之就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何祛除这一种社会乱现象?关键在于医院不 再将太平间外包,愿意承担起对之的管理,为公众提供那一种带有公益性色彩的服务。这就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卫生及相关监管部门要动起来执法,落实纸面的规 定,严禁公立医院将太平间外包。二是政府部门对公立医院不但要实行严格管理,还要保证足够的、稳定的卫生财政投入,使公立医院能够并且愿意公益性起来,承 担起自己管理太平间的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避免公立医院的太平间被商业利益绑架,侵害到大多数人的正当权益,以至于被卷入太多的是非旋涡之中。

24 Doctors Fired for Arguing about Low Pay

December 9th, 2010 | by

2010-12-09

 

24 doctors from Ningbo No. 5 Hospital, Zhejiang province, quarelled with hospital authorities after unsuccessful negotiantion regarding their poor salaries. It’s said that the payments of some doctors are even lower than the nurse. Consequencely, those doctors  are forced to resign from their current postions after the event. 

 

24名医生因工资比护士低与院方起争执 被迫辞职

 

宁波市第五医院的24个医生发现自己的工资比护士还低,找医院领导交涉。交涉过程中双方吵了起来,医院领导要求医生们检讨,但无人检讨。最终24名医生在院方压力下被迫辞职。

知情者发帖:24名医生被迫辞职

披露此事的是易索论坛昨天发布的一个帖子,帖子作者网名“海洋之星月”。昨天记者联系上了他,他说:

这24名医生都是2008年和2009年毕业的,学历是本科或研究生,他们发现自己的工资比一些大专毕业的护士还低。

11月11日早上,他们找院长讨说法,希望修改定工资的标准。当时院长在开会,人力资源部一位姓邵的主管接待了他们。交涉中,双方起争执。邵主管嘴里冒出一句“国骂”,引起医生们的愤怒,要他道歉。

争吵中惊动了院长,院长要医生们要么检讨要么辞职。

第二天,院长没有收到一份检讨信,也没有收到辞职信。当天下班前24名医生被迫辞职。此后,有医生给院长写了道歉信,但已无济于事。

院方:事情基本属实,但交涉中医生们态度很差

昨天下午,记者赶到宁波市第五医院。这是家民营医院,打算今年12月开业,现在正在装修。

“海洋之星月”所说的宁波市第五医院邵主管说,11月12日,医院确实辞退了24名医生,事情前后和“海洋之星月”所说的大体一致,但在双方交涉的细节上,“海洋之星月”说的有遗漏。

邵主管称:

当时在会议室门口,她再三跟医生解释,院长事先已发话,这件事等11月15日医务科长回院后,再会同人力资源部商量,会尽快给医生们答复,但医生们没怎么理她。

后来院长出来,再次跟医生解释,可医生们还是不依不饶,有个医生还大声冲院长嚷嚷。

这一幕正好被医院董事会负责人看到,很震惊,要医生们检讨。但医生们无人检讨,一名医生还冲着院长拍桌子。还有医生没敲门就进院长办公室,把一个正谈话的同事拉走。

这种情况下,医院董事会当晚决定,把24名医生全部辞退。

医院办公室人士说,这24名医生和医院的劳动合同还没到期。院方决定辞退他们后,找他们一一谈话,给出两个选择:辞退,但这样会给个人留下不良记录;要么就是自己辞职。最终医生们选择了辞职。

邵主管:24名医生19人没有医师或助理医师资格证

宁波市第五医院邵主管还补充了一点:这24名医生中只有4人取得了医师资格证书,1人取得助理医师资格证书,而医院护士全部取得了资格证书。对医院来说,护士是可用人才,而没资格证书的医生是还需要培养。

“(这24名医生)有资格证书的每月工资2000元以上,没资格证书的比护士要低50元。”

邵姓主管说,其实辞退24名医生对医院也是笔很大损失,也是迫不得已。

医生的工资就该比护士高吗

宁波某医院主治医生老孙说:

医生工资一定要比护士高?没有这个道理。为了鼓励护理行业,国家在政策上对护士还有倾斜。

不过,给医生的工资要能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2000元一个月,七七八八扣掉,拿到手的没有多少了,还不够他们花的。

医生大多是高学历,心理预期高,拿到的比护士少,心理有落差也难怪。

宁波某三乙医院人事科黄科长说:

同样职称、同样学历的医生和护士,护士还有一笔相当于工资10%的津贴。我们这边,刚毕业没有医师资格证书的医生工资很少,一个月也就几百块。

宁波某医院7年经验的护士小郑说:

年资低的医生和护士工资是差不多的。医生年资越高,收入就越多,光是高学历是不够的。医生压力确实大,万一开错药,是很麻烦的。但护士工作也很辛苦,比如夜班,医生可以睡觉,我们就不行。他们的医嘱要我们去执行,我们是战斗在第一线的。

细节

姓邵的主管有没有国骂,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24名医生被一锅端了,说明一个道理:权力决定一切,不是细节。

细节是为强势服务的。比如,一名医生冲着院长大声说话,这样的细节,在董事会负责人看来属于性质恶劣了。比如,一名医生冲院长拍桌子,一名医生没敲门就入室,这样的细节表明你姿态有问题了。

细节的重要性,是由权力的一方决定的。咱们调个头想想,如果院长拍你桌子,不敲门进你的办公室,你能拿他怎么样?

散了吧!或许,这是这些医生们的福份。工资多少,已经没有意义了。

Health Insurance Becomes a Barrier for Chinese Patients

December 7th, 2010 | by

2010-12-07

 

Some hospitals refuse or delay th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public health insurance. The reason is that the insurance center has set up a monthly budget for every hospital, if the amount of reimbursement overuns the monthly bugdet, then the hospitals need to pay the rest themselves. The purpose of setting a monthly budget is to prevent misuse of public health insurance, but it was not expected that patients would be refused for this reason.

 

医院医保费用有限额 医保病人竟成“二等公民”

2010-12-01 10:15:53 《当代健康报》

医保患者:“一床难求”和限时出院

济南退休工人丁先生的老伴日前不慎扭伤腰椎。送到医院,该三级甲等医院告诉丁先生,没有床位,而且这儿治疗这种病不是最佳医院。丁先生托熟人打 听了才知道,原来该院骨科这个月的医保定额已经用完,所以不再收治医保病人。丁先生有走了几个三甲医院,答复居然惊人的相似,不是没有床位,就是我们医院 不善于处理这种病。丁先生明白了,其实原因都一样,估计和医保定额有关系。于是,丁先生的熟人给他支招——— 自费住院。这招还真管用,三个医院一听丁先生说老伴自费住院,一下子都恰巧有了床位。

“过去医保病人住院挺受欢迎,现在简直成了二等公民。”一位患糖尿病的老人说,他住院5天了,医院一直催他办理出院手续,说可以回家休养,“但一位护士私下告诉我,现在医院的医保费用有限额,我不能再花了。”

今年3月9日,昆明的侯老太太因患白血病到人民东路某医院住院治疗,可不久之后,医生便通知她出院,理由是按照医保中心规定,每次住院时间不能 超过12天,产生的费用不能超过13000元,这一次住院,侯老太太花了12400元。3月31日,侯老太太又转到昆医附一院接受治疗,4月1日,医院给 家属下发病危通知书。经过几天的治疗,侯老太太的病情刚有所好转,没料4月12日,医院又以相似的理由要求她出院。5月13日,再次到医院住院14天后的 侯老太太又被“赶”出了医院。三次入院,侯老太太少则花费9000多元,多则花费15000多元,扣除医保保险金,自付费用并不多,但是侯老太太的子女感 觉很麻烦。

这些并不是偶然现象,在济南、昆明、广州、安庆等城市,医保病人“一床难求”成了大医院的普遍现象,背后若隐若现的“潜规则”就是医院对病人的“选择性收治”。另外,医保患者限时出院也成了常有的事儿。

医生:医保患者收治和收入挂钩

由于支付能力稳定,医保病人一直是医疗机构眼中的香饽饽,然而现在,在多个城市医保病人却成为医生不愿收治的“二等公民”。

山东省级医院一心外科主任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医院都不愿意收治医保患者,并不是因为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问题,而是因为医保办给定的考核指标细 化,直接从医院到科室,规定医院每月的医保病人手术总数,医院再按比例分解到各科室。如果一个月科室收治医保病人超出定额,那么超出费用就要由科室垫付。 科室哪里来的钱,就只能从医护人员的奖金里扣除。不同的医院扣除水平不同,该院只是扣除医护人员当月奖金的50%,下个月另算。但是以前医保搞得比较活的 医院,现在各科室被扣的也很彻底,不仅扣奖金,还要扣工资,如果当月工资奖金不够扣还要累计到下个月。有的科室一个月干下来,因为医保病人超额严重,很多 护士一分钱也拿不到,下个月还要继续扣钱。这样,如果多收治一个医保患者,影响个人的收入,也影响整个科室收入。如果医保病人是熟人,也只能说服他们自费 住院。如此一来,医保病人当月住不上院或做不上手术也就“很正常了”。难怪一位老专家感慨:治病救人,我们有心无力呀!

记者在某行业内医院一科室医生办公室发现一份《关于加强医保费用控制的指导意见》,上面详细注明了这个科室医保职工患者的费用限额和药品比例,并强调:“对科室每月实际完成医保费用和药品比例进行考核,超出部分一律扣科室直接收入。”

说起医保患者限时住院,一三甲医院护理人员告诉记者,医保办对单病种费用也有定额,对住院时间也有相关规定,一旦超出也要科室自己补上。所以,很多病人只能在相应时间内让她出院,就算是不好,也要转院,这样至少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来说是最合适的选择。

政策:医保费用支付办法有变化

到底是什么政策,影响到医保患者和医护人员?以济南为例,今年4月起,济南市医保办出台政策,对济南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患者实施新医保费用支付 办法,由原来的人均次费用考核,变成了总费用定额和人次定额“双定额”考核。超支部分,医保统筹基金不再支付。“举个例子,医保办每个月拨给一个医院10 万元,医保病人花完后,多余的钱就得医院拿钱垫付,医保办不管了。”医保办工作人员给记者解释。当记者给医保办反应遇到的情况时,该工作人员解释说,各科 室不收治医保患者并不是医保办的初衷,医保办出这种政策只是为了杜绝医保骗保现象的出现。医保定额后,压力转嫁给了医院,一些医院将定额分解到各科室甚至 各个大夫身上,按月考核,借以限制医保费用,所以才出现最近一些医保患者不受欢迎的情况。

短 评

好心未必能办好事

事实上,这种通过人为设置医保费用总额来控制支出,无异于缘木求鱼。不可否认,某些医疗机构的确存在过度医疗,医保部门从加强管理的角度出招遏 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现实却是旧疾未去,新病又来——— 本为限制过度医疗、防止骗保,反而成为患者就医的绊脚石。此举不仅让院方焦头烂额,更伤害到了医保参保人的切身利益。

有专家建议,解决医院拒收医保病人的最直接方法,就是规范定点医院的进入和退出制度。一旦出现拒收,应给予从警告直至撤销定点医院资格的处罚。 这个办法显然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医保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确保医保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是医保部门的职责所在。好心未必能办好事。低水平、广覆盖 本来就是我国医保的特点,如果广覆盖又要高水平,不加大投入,只依靠政策调整,今天出现弊端,明天再调整还会出现其他弊端,这样很难找到出路。

现在,我们担心的是,如果遇上急诊医保病人,医院该作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