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Pages
-

SmartMedCN

Schlagwort: ‘Pricing’

Several Drugs Create 6500% Margin in China

November 29th, 2011 | by

Medicines in China can earn more than a profit of 6500% over their retail price, China’s state broadcaster reported on Nov. 20. During an interview filmed for a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CCTV) TV program, Chao Lianbi, a professional in the industry, said that medicines are sold more for more than five times their wholesale price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with some being sold for price increases of up to 20 or even 30 fold.

“严查药品出厂价”让“天价药”偷着乐

来源:上海金融报

核心提示:在央视近期大量报道“天价药”后,11月22日下午,国家发改委急发通知称,将从12月1日起严查药品出厂价。不少券商发布研报称,此次严查可被视为应对舆论压力的紧急措施,但若目前的销售模式不变,不可能从根本上大幅降低药品生产成本和终端售价的差距。

在央视近期大量报道“天价药”后,11月22日下午,国家发改委急发通知称,将从12月1日起严查药品出厂价。不少券商发布研报称,此次严查可被视为应对舆论压力的紧急措施,但若目前的销售模式不变,不可能从根本上大幅降低药品生产成本和终端售价的差距。

有业内人士分析,仅查出厂价可能并不足以抑制住“天价药”,很多小药厂需要有“大包商”为他们分销,尽管有些药成本不高,但其分销中的推广、税收、仓储、投标、配送等费用,才是大头。

事实上,如近期央视报道的“天价药”调查显示,一些药品的出厂价价格并不高,但是经过各种分销和销售渠道后,最终到达零售端后价格暴涨。比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出厂价不过0.6元,在北京中标价却为11元,最后卖到患者手中超过12元。从出厂到医院,一些常用药品的利润普遍超过了500%,有的甚至超过6500%。

造成出厂价和医院零售价之间的巨大 差价,显然是因为管制的失控。按照我国现行的药品集中招标办法,所有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必须竞价采购,价格由当地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办公室审定公 布。然而现在所谓官方机构的“审定公布”,其实是医药代理公司在“负责”。而医药代理公司遵循的是行业“潜规则”,中间的差价被“分摊给医药代表、医药公司、医院和医生”。

更让人莫名惊诧的是,即使是因此造成的“天价药”,居然还在发改委的药品零售价格限定范围之内。据称为了遏制药品虚高定价,发改委为每一种药品制定了最高零售价,被业内视为“天花板价”。然而,即使不少药品的中标价比出厂价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但依然低于发改委公布的最高零售价。这真让人疑惑,“天花板价”到底是遏制还是在推动药品虚高定价?

无疑,正是从出厂到医院的“中间利润”,“造就”了“天价药”,而且,发改委的“天花板价”,甚至就是始作俑者。如今,不是从这里查起,却去“严查”本来就利润不高的出厂价,无疑有揣着明白装糊涂、“应对舆论压力”之嫌,结果势必是让“天价药”偷着乐

NDRC Imposes High Fines for Antitrust Infringements

November 15th, 2011 | by

China’s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NDRC”) announced that it had imposed a fine of approximately RMB 7 million (~USD 1.1 million) on two privat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for colluding to raise the price of promethazine hydrochloride, the base ingredient for compound reserpine tablets, a hypertension medicine that treats high blood pressure. (Source: lexology)

 

复方利血平关乎千万患者 两公司垄断原料药受罚700万

来源: 光明日报

国家发改委14日宣布对山东潍坊顺通(以下简称山东顺通)医药有限公司和潍坊市华新(以下简称山东华新)医药贸易有限公司非法垄断复方利血平原料药行为作出严厉处罚,这是继11月9日发改委宣布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展开反垄断调查后的又一起反垄断案。

近日,国家发改委对两公司非法控制复方利血平原料药,哄抬价格、牟取暴利,致相关制药企业停产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复方利血平是列入国家基本药物 目录的抗高血压药,全国目前有上千万高血压患者长期依赖此药,年消费量约为80亿-90亿片。目前我国仅有两家企业正常生产复方利血平的主要原料药盐酸异 丙嗪。

2011年6月9日,山东顺通和山东华新分别与两家盐酸异丙嗪生产企业签订《产品代理销售协议书》,垄断了盐酸异丙嗪在国内的销售。其中规定, 两公司分别独家代理两家企业生产的盐酸异丙嗪在国内的销售。两公司控制原料药货源后,立刻将销售价格由每公斤不足200元提高到300元-1350元不 等。多家复方利血平生产企业无法承受,被迫于2011年7月全面停产。目前仅靠库存向医疗机构维持供货,市场已经出现供应紧张的情况。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山东两公司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发改委依据《反垄断法》的规定,责令山东两公司立即停止违法行为,解除与盐 酸异丙嗪生产企业签订的销售协议;对山东顺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687.7万元,对山东华新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15.26万元。(光明日报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 冯蕾)

Drug Stores Sell Rice in China

November 15th, 2011 | by

More and more chain pharmacy has decided to expand their product catalogue, now it’s common to see BIO rice and olive oil etc in pharmacies, as the profit of selling healthy food is much more than selling drugs, especially when the government continually asks the price reduction.

 

连锁药店卖大米 新医改环境下多元化艰难探路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在广州一家面积约50平方米的海王星辰药店里,放在最显眼位置的不是药品也不是保健品,而是一款主打健康概念的食用橄榄油产品。此外,这里还卖化妆品、油和米等生活用品。

实际上,药店卖大米早已不是新鲜事,在那些众所周知的连锁药店,如海王星辰、大参林和老百姓大药房等,早在三四年前就业已尝试多元化经营。

从卖药到卖油和米,连锁药店如此转型的起因是什么呢?

优势丧失

“在新医改环境下,药店卖药越来越不赚钱,尝试多种零售业态,引入非药品的多元化业务,正在零售药店行业形成一股趋势。”广州某大型零售药店连锁企业高管老黄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如是说。

在海王星辰、老百姓大药房、广州金康大药房等药店连锁企业高管看来,多元化经营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药店连锁企业成熟的一种业态,而中国零售药店行业目前盛行的多元化风潮,却更多是药店连锁企业在新医改环境下的被迫转型。

与其他零售业不同,零售药店业政策性较强,不仅在准入门槛上比较高,需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GSP认证,而且其药品销售空间亦受到医保等政策的影响。

据商务部统计,在2010年中国约7500亿元的药品市场中,零售药店业占到的市场份额不到三成,公立医院的市场份额高达七成以上。

广东金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浩涛告诉本报记者,在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前,与“看病贵、看病难”的公立医院相比,零售药店卖药的优势在于便利性与低价格。

不过,最近几年,随着基本药物制度、医保门诊报销等新医改政策的实施,零售药店卖药的优势正在减弱。一方面,在那些放开医保门诊报销的城市,即便有医保 定点资格的零售药店,也不能享受医保报销,与能享受医保报销的医院相比,零售药店的低价格优势已然丧失;另一方面,国家不断完善二级以下基层医院的软硬件 设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这些新医改措施目的都在于分流大医院病人,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到基层医院就医的患者有所增加,客观上造成了零售药店 部分客源的流失。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科一告诉本报记者,自2010年全国启动基本药物制度以来,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慢性病用药在零售药店的销售额比2009年同期下降了40%。

徐科一分析,基本药物在基层医院执行“零差价”,政府财政对基层医院进行基药“零差价”补贴;同时在基层医院就医的患者,能享受基药最高达75%的报销比例。因此,部分慢性病人很自然回归到社区医院取药,造成零售药店慢性病用药销售的急剧下滑。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0年零售药店市场为1739亿元,同比增长17%,但2011年上半年,零售药店市场的增幅仅有13%,预计今年 国内零售药店销售额约2000亿元,而今年整个国内药品市场将达到9078亿元。这意味着零售药店占整个药品市场的份额仍然在三成以下。

多方探路

“现在药店卖药的毛利率能保持在35%就很不错了,化妆品、保健食品等非药品业务的毛利率能去到60%甚至更高。”上述广州某药店连锁企业高管老黄说。

海王星辰、重庆桐君阁、国大药房、老百姓、大参林等不少药店连锁百强企业都纷纷在开拓药品以外的业务。

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在2010年中国药店连锁企业中,处方药、非处方药和非药品类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销售收入前100位的连锁企业,处方药占比为32%,非处方药占比为38%,非药品类(含保健品)销售占比为30%。

北京海淀区资深业内人士康震药师亦认为,目前在新医改下药品的毛利将越来越低,药店转型是势在必行,但是药店在品类扩大和选择方面,需借助零售技术和药学专业的结合,才能走出困境。

康震药师告诉本报,药店要依据品类分析和消费行为分析,选择多元化的品类,进行策略制定,最后决定品类扮演什么角色。

在老黄看来,药店的优势仍是专业的健康服务,多元化也不能盲目,做社区健康服务店就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基于此定位,药店在多元化品类上的选择必须紧扣“大健康”。“比如药妆、家用医疗器械、母婴产品等,都是不错的品类选择。”

不过,消费者在药店的多元化消费习惯尚未培育形成。有一些大型药店连锁企业没有走上多元化之路,而是在现有药品业务上摸索新出路。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 总经理顾浩亮告诉本报,目前不少品牌药企都在考虑开拓零售药店市场,这些品牌药企对零售药店的诉求是联手做深品牌药销售,而这正是零售药店新的发展空间。

而在新医改环境下零售药店如何对接公立医院,为医院的药事平台提供价值服务,亦是零售药店将来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之一。据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万玲 玲透露,华东医药大药房的策略是参与医院的药事管理,目前正在与社区医院联手开发院内药店,情况还不错。“公司和社区医院合作了半年,这半年的效益养活了 我们六个药店的员工。” 作者:钟可芬

Wuhu Becomes First City for Drug Price Zero Markup

November 15th, 2011 | by

Wuhu City (in Anhui Province) becomes the first city in China where “Zero Price Margin” is fully implemented, in all local public hospitals are not allowed to have price adding for drugs, except few special drugs like narcotics. Furthermore, the local government will select only three distributors for the hospital distribution services.

The loss for hospital could be made up by reducing the purchasing price and increasing the costs of medical treatment etc, the local government will also compensate them for the rest loss.

芜湖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加成 配送模式改革

责任编辑:海峡医界网

作为全国17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芜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芜湖刚刚出了新规定,现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只允许招3家配送商,并已指定,企业反映较大。”安徽省某不愿透露姓名的生产企业负责人日前向记者透露。
10月13日,芜湖市卫生局发布《芜湖市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加成销售的问题解答》,指出”从2011年10月1日零点起,芜湖市及市辖4县16所公立医院的药品实行零加成销售”,并称”芜湖市成为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座在公立医院全面实行药品零加成销售的城市”。
事实上,对于配送模式的改革,正是芜湖此次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引发各利益方的冲突与博弈。
公立医院零差率全面推行
按照芜湖市的相关规定,芜湖市市属8家公立医院和芜湖、繁昌、南陵、无为4个县的8家公立医院于10月1日起同时实行药品零加成销售。
2008年,该市在公立医院实行降低5个点的药品加成率。
据了解,目前《芜湖市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内2274个品种规格的药品以及县级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内的药品,全部实行零加成,只有麻醉药品、精神类药品等特殊 管理药品,以及为某一患者特定治疗需要临时申请采购的目录外药品不执行零加成,仍加成10个百分点销售。而《芜湖市医疗机构药品目录》是由芜湖市属下的8 家公立医院药品目录汇总而成。
芜湖市表示,实施药品零加成销售后,医院减少的收入将通过降低药品批发价、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增设药事服务费、政府补助等多渠道予以补偿,确保公立医院应 得收入不受影响。”这三个补偿渠道如果还有不足,将由政府财政兜底,确保把15个点的药品差率补给医院。”芜湖市副市长曹云霞强调。而据芜湖市相关部门负 责人介绍,通过药品供应链增值服务费可弥补医院10%至15%的收入,以提高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增设药事服务费等方式可补偿2%。
在芜湖市看来,”药品零差率销售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既是深化医药分开的重大举措,又是让利百姓的实在服务。”按去年全市公立医院药品销售总额计算,一年至少可节省药费4000万元。
但零差率改革显然未得到业界的全面认可,”如果把零差率也当作医药分开的一种模式的话,那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对医院来讲,实施零差率后表面上加成收入是没 有了,但开处方的笔还在医生手上,依然不能阻碍医生对高价回扣药的’喜爱’,而医院更没有管理回扣行为的动机了。”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其微博上指 出。
而卫生部近日也公开表示:”医药分开不等于药品零加成。”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医院运行监管处处长钟东波指出:”在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及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 下,药费收入与机构本身利益无关,激励中性化,医院会根据医疗常规、病人病情来使用药物。但是,这两种方式无法解决对医生的激励问题,很容易出现’大锅饭 ‘现象,也难以解决医药企业对医生个人的回扣问题。而在药房独立模式下,尽管药品的差价收入由政府统筹来还补给医院,但药房独立后,医院的合理用药等工作 受到了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在实行药品零加成销售的同时,芜湖市还对试行3年多的医药分开模式进行了调整:将原划归市药管中心管辖的各医院药剂科工作人员划回医院,接受药管中心和医院的双重领导。其内部人士感叹:”划出去的药房和资产又划回来了。医改之路,总是很难。”
配送变革
据了解,为了配合零差率的推行,芜湖进行了配送方面的变革,制订了新的药品零加成配送企业遴选方案。”政府把芜湖市的所有二级医院合在一起,分成3个包, 然后采取政府邀请招标的方式选择3家配送商,配送商招标有很多指标,其中包括让利、现代物流技术等。”知情人士透露。
最终情况是,国药控股、九州通、上海医药旗下的3家企业中标,成为全市药品配送企业,此前在芜湖势力强大的南京医药出局。这一结果同时引来不少反对之 声。”配送商太少,现在这几家商业的话语权太强,生产企业选择不多,别的商业企业生存空间丧失。”对此,九州通内部人士表示:”我们不方便评价,都是按照 政府的规定做的。”
而在芜湖方面看来,配送商的集中只是一个开始,同时还启动了建设市药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院、配送商和药管中心互联互通,实现药品采购和供应活动 程序化、自动化,最大程度降低药品库存,以提升药品管理效率,降低药品管理成本。就在近日,芜湖市还组织相关负责人到上海闵行学习取经。可以预见,在各地 公立医院改革中,大的商业企业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也势必加剧商业巨头们在延伸医院物流领域的竞争。
有熟悉芜湖模式的观察人士表示:”从目前的机制设计上看,芜湖市通过供应链延伸,并压缩药品供应商和配送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院取消15%的药品加 成后政府补偿不足的困境。对比闵行和芜湖模式,有相似的地方,这样的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模式在全国其他省市推广有一定的基础。”但他同时指出:”芜湖的这一 改革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部分,本次对于药品配送的改革并未触及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

Hebei Government Sets Up Standard Price for Infusion Drug

November 15th, 2011 | by

The bidding committee in Hebei province is trying a new model for infusion products. As we know, many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use extremely low price to win the bidding, at which they can’t either ensure the quality of infusion. To avoid such vicious circle,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decided to set up a standard price for each type of infusion, the pric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bidding price from last year, local hospitals can then choose infusion suppliers from those who have agreed on this price.

统一定价河北输液招标首开国内先河

【慧聪制药工业网】 作者:杨俊坚

统一定价到底能够给业内带来多大的惊喜?

尽管从4月份流传至今的基本药物统一定价政策尚未出台,但已有先行省份进行试水。9月底,河北省公布了大输液24个品规的统一定价及企业确认目录,宣告了与现行基药招标思路和模式完全不同的药品采购方式在河北首开先河。

可以说,统一定价实施最大的障碍,是牵涉到数千家制药企业的药品销售分配和利益格局。也就是说,价格统一后,“政府如何确定中标企业”关乎到一些企业的生死存亡。而本次河北省对大输液统一定价后,是按照上一轮中标企业进行确认,尽管该方式仍有探讨的地方,但相对于招标,企业对此模式更为认可。

而这一统一定价模式的关键意义在于,其颠覆的不仅仅是目前的招标采购模式,更是为在目前“最低价中标”风潮下,优质企业合理利润无法得到保障,企业和产业均可能产生风险提供一种解决办法,值得借鉴。

定价水平不低

9月底,河北省公布了《关于氯化钠注射液等基本药物暂按统一价格采购的通知》,将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以及氯化钠葡萄糖注射液3只品种的24个品规的大输液进行统一定价。随后由21家企业对此价格进行了确认。

按照石家庄四药及山东齐都药业有关负责人的理解,河北省基层医疗机构将按照统一规定的价格,在已经进行了确认的企业中自主采购。

山东齐都药业市场部经理龚维正告诉医药经 济报记者,河北统一定价的水平目前仅次于上海、四川和安徽,与山东相仿,均属中等,而江西是公认价格最低的省市之一。比如,与江西省公布的《2011年度 江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中标结果(第一批)》相比,其规格为100ml:葡萄糖5g与氯化钠0.9g(玻瓶)中标价格为0.67元,塑料瓶装为0.719元;同样的产品,河北统一定价的价格玻璃瓶装价格为0.79元,塑料瓶装价格则为1.03元。两者价格相差较为明显。

“相对于其他更多省份的中标结果,我们认为,河北省定的这个价格仍然较低,应该说也很难接受。”石家庄四药以及山东齐都药业负责人都作出这样的评价。

石家庄四药去年占河北大输液市场的份额超过80%,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苏学军说,尽管河北统一确定的价格对企业来说还是比较难接受的,即使中标了利润空间也不大,但是考虑到基本药物政策的趋势以及河北属于本地市场,公司还是认同了这个价格。

但是对于统一价格是如何确定的?记者并未看到有公布的材料,而苏学军和龚维正均表示,有关部门未曾与企业进行过沟通。

企业更愿选择统一

记者特别留意到,河北公布的名单中,所有确认价格的企业均为上一轮河北全省药品统一招标中中标的企业。对此,有企业人士的评价是 “针对特定企业进行的特殊政策”。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是否意味着目前基药统一定价最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获得了相当一部分厂家的认可。

“很明显,河北招标办也考虑了当前招标的环境,希望避免恶性竞争。”尽管齐都药业的大输液在河北省每年的市场份额并不大,但是龚维正对河北这一模式相当认可。“因为如果继续最低价中标,明年企业的中标价格或者会比江西更低,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大输液产品的成本已经摆在那里,再大幅降价,老百姓的用药安全必定得不到保证,在CPI不断增长的环境下,企业的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龚维正如是分析。

“如果在现有市场招投标趋向和体制没有更进一步改善的前提下,只要统一定价的价格水平合理,大家都乐意接受。”苏学军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龚维正进一步解释说,经过一个周期的供应采购之后,中标企业的运行、供应情况和产品质量情况会有很明显的改变,如果效果不错,应该继续执行,这肯定比硬性地招标要好。

甚至有行家预言,按照这种模式,今后河北省大输液将不会像其他省份招标后那样,出现市场格局大改变。

因为进行价格确认了的企业均为上一轮中标的企业,并且尽管统一定价后所有企业的产品价格都将一致,但其实此前的招标中,各企业的中 标价格也相差无几;而由基层医院按照确认结果自主选择,就相当于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市场维护与扩展能力都未发生改变,而对去年的采购结果也必将不会有太大 的影响。

One RMB Drug Store in Nanjin

October 19th, 2011 | by

One pharmacy in Nanjin has recently implemented the business model of 1-Yuan shop, around four hundred medicines are sold at the price of 1 Yuan. Why those medicines are so cheap, can 1 Yuan really cover all th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costs? If so, why hospitals not use more such medicines? Or is the quality bad?

南京一家药店推出400多种“一元药”引抢购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医药卫生网

日 前,南京一家药店推出了400多种“一元药”。都说看病难药价贵,一下子冒出这么多“一元药”,着实让人吃了一惊。快报记者调查后发现,虽然南京的其他药 店几乎都有“一元药”出售,但品种并不是很多。生产厂家甚至表示:“一元药越生产越亏本。”随后,记者调查了南京四家大型三级医院,发现“一元药”的数量 大约在20~50种左右。相对于大医院动辄上千种药品而言,“一元药”的比例着实有些低。
记者探访
推出400多种“一元药”的,是位于御道街的益丰惠民药房。近日,快报记者来到这家药房,碰见了来买“一元药”的市民陈女士,但她想要的感冒片居然卖光了。
记者看到,“一元药”分散在各个专柜之中,工作人员表示,“这样更加容易让患者购买,毕竟很多人是冲着自己的病去的。”在感冒消炎药的柜台里,感冒药确实 已经没了,“上午就卖光了。”据悉,这种感冒药一块钱还不到,化学名是氨咖黄敏胶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速效感冒胶囊。
在另外一个柜台,记者看到了华佗膏、金霉素眼药膏、眼药水等十几种一元左右的药品。据了解,这家药店并不是没有价格相对较高的药品,但是如此便宜的药确实 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从现场来看,“一元药”的品种还挺丰富,市民如果平时遇到头疼脑热、感冒发烧、拉肚子、肠胃炎、咳嗽等一些“家常病”,肯定能找到适合 自己的药品。
这家药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所有“一元药”都是“疗效经得起时间验证”的药,例如牛黄解毒片等。他们推出这些平时用量极大、具有极广阔市场的药品,主要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有中老年人和收入较低人群,也包括一些外出旅游者,“这些便宜药,很多人都买三四种带着。”
“一元药”究竟有多火?
感冒胶囊一上午就卖光
一提起药,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贵”,那么,这些“一元药”为什么能这么便宜?益丰惠民药房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药品一是经典药,二是常用药,生产工艺也不复杂,因此价格相对便宜。当然,“一元药”只是个概念,有的卖四五毛,有的则是一块多,上下有所浮动。
药店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元药”在流通市场上比较分散,但只要细心还是能找到的。比如有个药品叫复方新诺明,只有一块钱,他们往上海、湖南、江西等地打了 不知道多少电话,最后才在一家供货商处发现了这个药。该负责人表示,其实进货渠道大家差不多,都是从医药公司进,“我们主要是全国连锁,因此这方面的优势 更大。”
很多市民认为,一块钱的东西,天南海北地运到南京来,物流成本很大,这不是要亏本吗?药店负责人坦承,有部分药品确实是“赔本赚吆喝”,这么做是要给人留下印象,药店有廉价药,可以为附近老百姓服务好,“只要用心做,还是能赚到钱的。”
为什么价格这么低?
部分药品是赔本赚吆喝
这些药品质量如何?
“便宜的药也是合格药”
药店负责人表示,不同的厂家生产,价格也有所不一样。以华佗膏为例,上海生产的价格是3.9元,而湖北一家药企生产的只有1.5元,被放在了“一元药”系 列里。药店工作人员表示,这就好比超市和高档饭店里卖的纯净水,虽然化学成分都差不多甚至一样,但由于有的是名牌,因此价格自然不同,“我们多放几种,方 便不同人群自主挑选。”
对于“一元药”,不少人也有些疑问。市民李先生就表示,药不同于衣服,不能光看价格,价位这么低,会不会质量有问题?对此,南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便宜的药也是合格药,市场上出售的药品,只要是国药准字有正规批文,都符合国家药典的要求。
南京一位资深药剂师则认为,之所以价格有差异,主要是制药工厂的工艺不同,“一元药”与其他更贵些的药相比,在活性成分、精细程度上有些逊色,比如进口药 的精细程度可能达到99%,但“一元药”只在90%。以氯霉素眼药水为例,使用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元药”滴入眼睛里,可能鼻子、咽喉处会感觉到苦, 而进口药则不会。不过,一元药的质量是符合国家要求的,市民不必担心。
据了解,“一元药”在成都上市第一天销售了近两万袋,在上海药店感冒药销售龙虎榜上也排名前列,但是,“一元药”在北京初上市时却颇不受待见。制药企业负 责人说,主要原因是,在北京,该药进入的都是小药店,主流药店最初担心药品质量以及怕挤掉原有的大包装同类药品,但是半年后,京城已经有700多家药店允 许“一元药”进门。
调查
不少药店有售,但品种不多
近日,记者走访了南京的药店,发现几乎每家都为“一元药”留下空间。有的药店因为规模比较小,“一元药”相对而言也不多,“如今连猪肉都涨到十几块了,哪 里还有这么多一块钱的药哦?”不过,也有些药店一元药较多,当记者开口询问,店员的回答是:“有很多种啊,看你需要哪种”,还随口一连说出十几种药品。
先声再康药店(洪武北路)
红霉素眼膏:0.3元(特价)
盐酸金霉素眼膏:0.3元(特价)
水杨酸苯酚贴膏:1元
开塞露:0.9元
盐酸萘甲唑啉滴鼻液:1元
备注:这里有近十种“一元药”,不过多位于一个不起眼的药品架最底层,要仔细寻找。
三九药店(升州路)
三黄片:0.8元/袋
牛黄解毒片:0.5元
速效感冒胶囊:0.5元/板
珍珠明目滴眼液:1元
甲硝唑片:1元
备注:这里的“一元药”涵盖降血压等多类药品,买药的人是老顾客,药店在品种上有倾斜。
来买药的多是老年人
三九药房的店员介绍,买“一元药”的以老年人和经济困难者居多,不过大多数顾客也会有自己的选择。比如一种抗血栓的药品阿司匹林肠溶片卖一块钱,同类药品 德国拜耳生产的则要十几元,很多顾客会觉得进口药的质量好一些,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价格高的药品。再比如叶酸片,有一块钱一瓶的,服用叶酸的人 大多都是怀孕初期的人,这类人群大多较为谨慎,不会轻易选择这么便宜的叶酸片。
苏禾大药房的相关负责人则要直率得多,“备多了一元药有什么用?又没多少人买。”他表示,只有老年人才会要,年轻人不会选择一元药,即使有店员介绍,大多 年轻人只会翻翻眼另选其他。久而久之,店员便根据顾客的语气、需求来推荐药品,如果有年轻人来买感冒药,他们一般都推荐八九元的胶囊,而不是五毛钱的牛黄 解毒片。
制药企业和药店都亏本
记者也看到,虽然这些药都是卖一块钱,但麻雀虽小,五脏齐全,从药品包装到产品说明书都不差。比如金霉素眼膏,有些药店卖到3毛钱一只,算上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肯定是亏本。
“包装得这么好,只卖几毛钱。”连三九药房的店员也感到难以理解,“要我看光是包装,就不止这个价了。”“不少一元药都不赚钱,有时还会亏几毛钱。”三九药房的店员说道,留住一元药一方面也是为了留住顾客。
在这方面几家药店的说法倒也一致,金陵大药店里的店员介绍道,一般顾客来买开塞露都是20支一买,红霉素眼膏也是一次就买5支到10支,也算是批发式的购买了。先声再康药店店长徐敏说,红霉素眼膏的需求量非常大,一般一次都进几百支。赚不到钱也会备货的。
南京一家制药企业老总告诉记者,很多药确实生产得越多,亏得越多。但有时候考虑到社会效应,只能把生产成本放在一边,选择一部分药品生产。不只是一元药, 很多药几乎无利可图,如今在利润大幅下滑的同时,人工、原材料、运输等各方面的费用在不断增长,新版药典、新版GMP、电子监管码等实施大大增加了基本药 物的生产成本,企业生产经营、研发投入面临着巨大压力。
新闻延伸
“一元药” 在医院是稀有品
去年起,南京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主要为了保障患者基本的医疗服务。不过记者从南京大小医院了解到,“一元药”所占的比例并不高,有时甚至还会发生断货现象。
社区医院会“断供”
记者了解到,在社区医院里,“一元药”并不是太多,一般情况下只有大约10种,而基本药物最多有599种,“一元药”比例占到六十分之一。一位社区药剂科 人员告诉记者,不仅比例低,而且确实有供应不上的现象。比如诺氟沙星,价格0.45元,但是就经常采购不到,今年甚至一度断货三个月,据了解,这个是四川 一个药厂生产的,厂里有几十个基本药物品种。“还有三四种便宜药,也难采购。这些药品虽然销量不大,但是总是这么断档,也确实让人有点担忧。”
大医院有但比例太低
社区医院难觅一元药,到了大医院,所占比例更是少。记者调查了南京四家大型三级医院,发现“一元药”的数量大约20~50种。相对于大医院动辄上千种药品而言,一元药品有点像大熊猫一样稀少。
一家医院药剂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医院里一元药品大多差不多,集中在维生素、眼药水等品种上。一些针剂类也很便宜,比如庆大霉素0.37元/支、地塞米松针 0.21元/支、胃复安针0.21元/支。据专家介绍,医院用量最大的当然就是抗生素,“一元药”只是常用药,但用量总体来说也不大。

Drugs Disappeared Due to Low Margin

September 13th, 2011 | by

 China is facing a shortage of protamine sulfate, a life-saving heart drug used in post-cardiac surgeries. People who are suffering from heart disease are yearning for surgical treatments, but some hospitals have had to postpone them because they are running out of “protamine sulfate injections”.

It seems the price of protanime sulfate has not been changed in the past 20 years, and it’s very cheap, 12.2 yuan a bottle.” said an industry insiders, the margin is too low to motivate manufacturers.  This makes it easy to understand why pharmaceutical corporations have stopped producing it.

廉价“救命药”鱼精蛋白短缺 厂家利薄停产(图)

http://news.online.sh.cn 2011-09-1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15日电(“新华视点”记者李亚红、王思海、俞丽虹、周琳)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在用的“鱼精蛋白”,算得上心脏病手术最普通的 常用药。然而,近期这种一支售价10余元的药突然“缺货”,导致部分医院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停滞”。面向如此大病患人群的“救命药”,为何出现全国大面 积缺货?是否属于个例?这一现象背后,又暴露了怎样的公共卫生问题?“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药荒”赛“血荒” 使用要审批

心脏手术手术完毕后,需要一种药物中和血液中的肝素,这就是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北京安贞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张兰说:”鱼精蛋白”在心脏外科手术中至关重要。而且是唯一的药,没有替代产品。”

全国医院中,北京对“鱼精蛋白”需求量最大。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监管处处长梁洪说,很多外地心脏病患者来京就医,且多为重症患者,北京各级医院每年需求量约为10万支左右。

记者采访发现,北京安贞医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是心脏病手术最集中的医院。目前这两家医院尚有一定库存,此类手术虽没有停止,但择期手术肯定要 等一等。“安贞医院每月约做300台心脏手术。”张兰说,“一个月前,医院药房就发出预警,”鱼精蛋白”短缺,市场上采购不到了,只能用库存。”北京安贞 医院院领导“特着急”,要求医务处“全力以赴找药,到其他医院购买”。

据调查,全国很多省份近期出现“鱼精蛋白”缺货状况。在江苏省南京市儿童医院,“鱼精蛋白”从今年3月就开始缺了。山东省济南市各大医院也出现了“鱼精蛋白”严重缺货的情况。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外科主任刘鲁祁说:“心脏手术还没停,还有一点存货,月底差不多用完。”

在北京,医院严格控制“鱼精蛋白”用量,医生手术用“鱼精蛋白”需要到医务处审批。“以前,只有”血荒”时手术用血才会审批,从来没有一种药品这么紧张。”张兰担忧地说,“这个药的稀缺,对于心脏病手术患者来说,是非常要命的。”

售价十多年不涨 廉价药利薄停产

“鱼精蛋白”是从鱼类新鲜成熟精子中提取的一种碱性蛋白质的硫酸盐。因为制药工艺要求很高,全国只有三家企业有资质生产这种生物制剂。北京市药 监局8月上旬发现北京个别医院出现“鱼精蛋白”短缺后,“开始监测此药供求市场,当时发现这种药品只有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在生产。”

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13日表示,“鱼精蛋白”缺货主要是原料供应短缺所造成的。悦康药业集团北京凯悦制药有限公司拥有“鱼精蛋白”药品文号,但这家企业已长期未生产。记者调查发现,“鱼精蛋白”售价低廉利润太薄是企业不愿意生产的主因。

一种对患者必需的常用药,为什么药厂不愿意生产?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俞雄认为,除了原料供应,“鱼精蛋白”的价格长期不变,利润较低,也是妨碍其正常生产和供应的重要原因。目前在上海,“鱼精蛋白”的零售价为每支11.2元。

“别看这个药物如此重要,但从有这个药开始,一直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价格一直没变过,一直是15元左右一支。”张兰说,“没有想到这种药会短缺,它是特别普通,特别常见的药。”

“10多元的售价维持了几十年,这期间物价不知翻了多少倍,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经销成本等无一不暴涨,导致利润越来越薄,药企自然缺少生产积极性。”北京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记者13日联系采访时,悦康药业负责人表示,在相关部门督促下,企业近期重新开始生产“鱼精蛋白”,首批药品已生产完毕,14日通过了北京市药监局的检验,未来企业将进一步组织生产,增加供应。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鱼精蛋白”这样供应告急的临床常用药并非个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丁文军介绍,仅以心脏手术为例,除了 “鱼精蛋白”,在心脏手术中用来控制血管痉挛的“罂粟碱”和防止心律失常的“利多卡因”,包括与“鱼精蛋白”搭配使用的肝素,近年来都曾出现过比较严重的 缺货现象,“而这些药品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价格比较便宜,如”罂粟碱”每支只要几块钱。”

记者调查发现,药品市场还有部分“常用价廉药”在医院和药店都难觅踪影,比如甘草片、胃舒平、黄连素、酵母片(食母生)等。北京市从2010年起,统一招标采购26292个中标药品,在二级及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内执行同一价格。

“有些药中标了,但出现了”中标死”。比如注射用尿激酶是神经科常用药,价格便宜,这次也有几个厂家中标,但医院准备采购时却发现,所有的中标厂家都不生产。” 北京某三甲医院透露,因为购买不到好用又价廉的药,临床上只能给患者用贵的药。

“以前的”好用价廉药”消失后没有引起注意,因为那些药有替代品。”鱼精蛋白”不可替代,问题就凸显出来。”张兰说。

药品定价机制存疑 “好用价廉药”亟待起死回生

“救命药”全国性缺货,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这事关患者生命安全。北京某三甲医院心外科主任表示,由于问题发展到了不得不“高度重视”的程度, 政府已经开始干预。相信在近期,“鱼精蛋白”的严重短缺会得到缓解。然而,如果“鱼精蛋白”的生产和销售仍然无利可图,短缺问题肯定还会出现。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蒋华良曾经对紧缺、断档的廉价药问题进行过专题调研。他认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录的绝大多数是普通 药、常用药,实行政府定价,长期以来价格很少进行调整,并成为近年来国家药品降价的主要对象,因而其利润空间相对较小,生产企业对此类药物的生产积极性不 高,其结果就是价格低廉的基本医疗常用药悄然消失。

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说:“在CPI逐月上升的时代,药品十几年不调价,本身就违背了市场规律,当成本高于定价时,企业只能用脚投票,退出市场。否则,坚持生产要么不可持续,要么会出现重大安全隐患。”

宋瑞霖说:“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当然不能回避商品的属性,药品的价格必须反映价值,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否则,必然出现当前的短缺现象。”

“鱼精蛋白”出现全国性供应紧张,也暴露出此类“孤药”生产波动给临床用药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俞雄表示,一种手术必 备的药,只有一家企业生产,且没有替代品,如果企业真的停产,其安全风险不容小觑,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保障临床紧缺药品的生产供应。

宋瑞霖说,“鱼精蛋白”短缺问题更深层次折射出公共卫生监管体系残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生产、销售者有钱赚。只有这样,才能让“鱼精蛋 白”等“好用价廉药”起死回生,才能预防更多“老药”重蹈覆辙。如果价格合理,企业为了一己之力而制造人为短缺,有关部门就可以处罚。

北京市药监局表示,企业生产药品属于市场自主行为,受价格、原材料等诸多方面影响,某些品种可能出现短缺情况,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一问题需要国家从药品需求、药品定价、品种特征等诸多方面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协调多个部门,理顺关系,保障企业持续生产。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建议,保障“好用价廉药”的生产供应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相关部门应定期对临床紧缺、脱销药品开展研究和 评估,摸清需求,商定生产企业名单。对于临床无替代,但确有需求、利润较低的药品,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如由价格主管部门酌情调价、适当减免税收 等,减轻企业负担,激励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Private Hospital May be Cheaper than Public Hospital

August 15th, 2011 | by

The healthcare department in Qingdao has asked hospitals to report their medical price, so that people can better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ratio between public hospitals and private hospitals. And the result breaks the impressions that private hospitals must be more expensive than public hospitals, in fact, besides good services, many private hospitals offer a cheaper price than public hospitals. The participation of private hospitals can evoke the market competition of the healthcare industry.

卫生局要医院晒账单 公立私立医院价格PK战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医药卫生网

医 院最大的本质属性就是能够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但事实上,公立医院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公立医院90%以上都是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政府 对公立医院实施自主盈亏,任凭医院自由收费和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医院服务比较差、排队时间长。所以私立医院在岛城应运而成。在广大民众的印象中,私 立医院的收费都是高的,至少是肯定比公立医院高。但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2011年开始,青岛市卫生局对全市各家公立医院的医药费用进行了公布,接着这次“晒账单”的机会,我们让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来进行价格上的PK战。

 

上半年公立医疗机构医药费用情况
通过上半年公立医疗机构医药费用情况表明市立医院每门诊人次费用248.3元,每住院床日费用1129.7元 ,平均住院日12天……7月7日,市卫生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本市40余家公立医疗机构的医药费用情况。
以青岛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为例,其平均住院天数为11.8天,人均住院消费额为7272元。那私立医院又是一种什么情况呢,以青岛坤如玛丽医院为例,其平 均住院天数为4.6天;同时人均医疗费用比妇幼儿童保健中心还低了332元。众所周知,儿科的收费在市医院各个科室中最低的,考虑到妇幼儿童保健院包含了 大量低收费的儿科住院患者,可以说妇幼保健院对孕妇的收费是要大大高于私立医院的。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怪圈:私立医院的服务好大家都知道,但是为什么收费会比部分公立医院还低?是什么造成了如此的结果呢?
“私立医院在众多大型医疗集团挤压下,生存空间小,使得他们只能把自己最具特色的学科做到最强,他们可以把公立医院无法投入的精力和物力集中到一起来做, 使得私立医院在某项特色学科水平接近或达到公立医院的水平。”市立医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主任医师这样评价私立医院的特色学科。
“公立医院可能无法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来专门做某项专科,他们可能把更多精力用在医学科研的前端学科上,这给我们私立医院带来了发展空间。我们找到了在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一面。”妇产医院的一名高管这样定位。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资源占到全国的96%,社会办医只占4%。处于垄断地位的公立医院,必然会在医疗服务上失去内在的竞争动力,因为患者面对公立医院的医 疗资源“垄断”别无选择。让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自由的参与竞争。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可以自由选择,无论从服务模式还是从费用选择上,患者都拥有了相对 的自主权。
在与公立医院“PK”的过程中,私立医院打的主要是三张牌:服务、价格和医疗质量。相对于公立医院而言,良好的服务是私立医院的第一大“招牌菜”。 优质服务、低廉收费成了大多数私立医院吸引普通病人的主要手段。私立医院为了提高竞争力,常常重金聘用专家、引进学科带头人、购置先进医疗器材等,提高整 体医疗水平。
应该说岛城市民接纳坤如玛丽医院首先是因为医院‘妇产特色’,无痛微创是坤如玛丽医院专业化最强的项目。医院从建院以来一直秉承着“微创、无痛、安全、温 馨”这一理念,以尽可能减轻女性身心痛苦为目标,运用世界顶级的“四级微创”技术,针对多种女性疾病开展微创技术的诊断与治疗,成功实现了妇产科微创手术 取代90%以上传统开刀手术,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四级微创诊疗中心。
岛城私立医院的出现打破了公立医疗机构独办的局面,它与公立医院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态势,激发了医疗市场的竞争和活力,促使医疗人才合理流动,老百姓 看病就医也有了更多选择。私立医院的出现,部分解决了岛城群众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无疑,医疗市场竞争的最大受益者还是老百姓。
相关链接:台湾启示
目前大陆的医疗状况让很多台湾医疗界人士似曾相识:公立医院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全民保障体系尚在完善,看病排队等问题普遍存在。
上世纪70年代,台湾省立医院和公共医院体系组成了当时的台湾医疗体系。这些医疗机构同时也是承接农保、劳保等公共保险的医疗前锋。相对于此,当时台湾虽然也有不少的家族医院,但是规模都很小,当时的公立医院采用年薪制度,家族医院的薪资制度则仿效公立医院。
1976年,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为纪念父亲王长庚,以财团法人之资,投资并兴建了台北和林口长庚纪念医院。而这被看成是台湾医疗行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在长庚医院和其他民营医院的努力下,政府终于同意私立医院进入医保体系,民营医院随即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而长庚医院只用了30年的时间,便超越台大、荣总两大医疗体系,成为台湾最大的医学中心。
此后,台湾掀起了自由化和私有化的浪潮,公立医院也逐步向民营化路线发展。同时,台湾当局设立建保局为每位公民建立建保卡,建保局对全民强制纳保,费用依照个人所得,按比例扣缴。
由此,台湾的医疗由此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截至到2011年6月,私立医院的数量和市场份额占全台湾的比例达到92%。

编辑:冬梅

Government Fails in Reducing Public Medical Expense

June 29th, 2011 | by

To control public medical costs,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ssued a series of regulations from all different perspectives. However, it seems that those policies have not really helped to reduce the financial burdens of patients. The question is what the core issue of the health refrom.

架空14道管制 医药费越管越贵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核心提示:为 了控制医疗费用,降低患者医疗负担,政府引入了一系列的管制措施,管制医院医生行为,管制医疗服务及药品价格,结果却事与愿违。只要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和 药品零售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没有消除,现有的所有价格管制措施均无助于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还会带来很严重的弊端。

14道管制下,医药费为什么越“管”越贵?

西 方有句谚语:“通往地狱的路往往是由善意的砖石铺成的”,政府管制常常是对这条谚语的最好注释。为了控制医疗费用,降低患者医疗负担,政府引入了一系列的 管制措施,管制医院医生行为,管制医疗服务及药品价格,结果却事与愿违。只要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和药品零售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没有消除,现有的所有价格管制 措施均无助于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还会带来很严重的弊端。

1、管制医疗服务价格

政府先是管制医疗服务价格,但不管制药价。政府规定,诊疗费用(挂号费)只能是统一的5元,不准高于这个标准。医院为了实现垄断收益,为了实施差别定价, 在收取5元挂号费之外,就会给富人处方一盒价格995元的药品(医院采购价50元),这就是所谓的“以药养医”体制(即顾客购买一件紧俏商品必须同时搭配 购买一些滞销商品,其实质是商店用定价过高的滞销商品价格弥补紧俏商品的过低定价)。

患者的医疗费用没有任何下降,还是1000元,但由于价格从医疗服务价格变成了药价,药价的成本使得医院的实际收入则下降了50元,这50元是完全的社会资源浪费,因为患者本不需要吃这些药品,自然也本不需要生产和配送这些药品。

2、管制药品最高零售价

后来,政府不但诊疗服务价格被政府管制在5元,同时开始管制药品最高零售价。比如,上述那种医院自主定价为995元的药品,政府规定最高零售价不准超过200元。

如果没有新的高价药品替代,现在医生将给富人患者处方5盒上述药品,并将该药品定价为199元/盒,没有超过政府规定的最高零售价。自然,患者的医疗费用依然没有下降,还是1000元。医院的收入下降了50元×5=250元,社会资源浪费增加到250元。

政府管制药品最高零售价后,过度用药、滥用药现象开始出现并泛滥。而且,一旦一些药品的最高零售价被政府强制降低,药企总能够利用新药审批和单独定价政策给医疗机构及医生提供新的高价药品供其处方。

3、 管制医疗机构的购销加价率

现在,政府不但管制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最高零售价,还进一步管制医院药品的购销加价率,规定其不能超过15%。这意味着,采购价50元的药品过去能够卖到 199元,现在不可以了,最高只能卖到57.5元。如果该药零售价要达到199元,采购价就要达到173元。利用在药品采购上的买方垄断地位,医院和药品 供应商合谋抬高药品采购价,把过去50元的采购价提高到173元,然后医院加价15%以199元的零售价销售,依然向那位富人患者处方并销售5盒药。而那 虚增的123元采购价并不会归药品供应商所有,其中大部分比如100元以返利和回扣的形式返还给医院及医生。患者的医疗费用并没有下降,而医院(医生)的 收入下降了,社会资源浪费得更多了。

4、实施差别加价率

在上述管制措施依然保留的情况下,将原来的统一加价率改为差别加价率:低价药高加价率,高价药低加价率。政府期望这样的差别加价率政策能够诱导医院医生购销低价药品。

医院(医生)和医药企业规避的办法是,医药企业为医院提供所谓的低价药:原来20粒一盒的药品采购价是173元,现在缩小包装为3粒一盒,采购价为30 元,原来给患者处方一盒,现在给患者处方6盒。原来一支注射剂有效成分为1毫克,一次注射一支,150元一支;现在一支有效成分0.2毫克,一支30元, 一次注射5支;“低价药”出现了,医院(医生)可以堂而皇之地执行高加价率。可是患者的药费负担一点也没有下降,社会资源浪费得更多了(小包装成本高)。

5、禁止折扣

若干年前,药品公司向医院支付返点(即业内所讲的明折明扣)是合法的。现在政府规定折扣返利不合法。这一管制政策听起来很有道理:既然100元采购的药品 医药公司愿意返点20%,即返给医院现金20元,何不直接将采购价定为80元更为干脆利索。然而,这看似干脆利索的方法却不符合医院利益,因为在15%的 购销加价率管制下,采购价100元的药品医院可以卖到115元,再拿到药品公司返点20元,医院的卖药收益是35元。如果直接将批发价降到80元,医院的 零售价最高只能卖到92元,医院的卖药收益就只有12元,减少了23元。医院怎么会愿意!

现在明折明扣不允许了,暗折暗扣(返点)违法,医药公司转向隐性返利。医药公司减免医院的药款欠债,医院拖欠医药公司1000万元药款,医药公司为其减免 10%,只要900万元。此外,资助医院盖大楼买设备,办酒席送礼物。隐性返利成本高于直接的明折明扣,医药公司要生存下去,高出的成本只能加在药品批发 价中。

6、管制单处方开药量和均次费用

为了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上述管制措施之后,政府进一步增加管制,开始限制单处方开药量,医院(医生)的应对措施是增加处方数,原先一个处方开6种药,现在一个处方只开2种药,但是给你开3个处方。

于是政府又进一步限制均次门诊费用,医院(医生)的应对措施是,此前没有均次费用限制时,一次给患者开一周的用药量(慢性病患者甚至一次开一个月的用药 量),现在一次只给你开两天的用药量。因此,均次门诊费用管制前,患者一周去医院一次就可以,均次门诊费用管制后,患者一周需要去3次医院。患者实际支付 的医药费用一点也没有减少,麻烦和辛苦却增加了。

7、管制药占比

为了遏制医院(医生)过度用药,降低患者医药费用,政府又开始管制医疗费用中药品费用所占的比重。然而,过去一个阑尾炎手术患者支付的总医药费用为 8000元,其中药费6000元,药占比达到75%。现在政府规定药占比不能超过50%,医院(医生)不能通过把药费降到2000元的办法满足这一要求, 而是依然维持6000元的药品,但是增加4000多元的医疗检查,比如做几次磁共振、CT等等,把总医疗费用提高到12000多元,从而使得药占比降到 50%之下。

“药占比管制”不仅不能降低还会提高患者医疗费用。富裕患者的医疗费用进一步增加,而处于刚刚看得起病的边缘的患者却因为医疗费用的上升被排除在就诊之外。换句话说,这个管制使得富人的医疗负担提高,较穷的人开始看不起病。

8、政府集中招标采购

由于药费居高不下,药品购销领域不正之风泛滥,政府决定剥夺医院的药品自主采购权,实施药品政府集中招标采购。这样做的隐含逻辑是:医院的院长靠不住,医院的药剂科主任靠不住,政府招标办靠得住。

然而,药品市级政府集中招标实施了六七年,药品价格没有任何实质性下降,药品费用逐年快速上升,返点回扣等不正之风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泛滥起来。医药公司公关的对象除了医院管理层和医生外,又增加了招标办和管着招标办的政府官员。

患者的医疗负担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继续逐年快速上升。医院(医生)的行为是受到了很大制约,但是高收费行为没有丝毫改变。

9、药品省级政府集中招标采购

不知是基于什么考虑,政府决定将药品政府集中招标采购从地市级上升至省一级,从2009年开始实施药品省级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制度。

然而,在2009—2010年各省份实施的药品省级集中招标采购中,中标药品的价格依然没有实质性下降,尤其是首次进行的基本药物省级集中招标,中标价大多数明显高于此前基层医疗机构的采购价,甚至相当一部分明显高于此前基层医疗机构的零售价。

内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往往仅仅是增加负责政府公关的工作人员和资金投入,其机构设置并无明显增加。而外资药企由于规模巨大,也由于其专 业化分工水平较高,在传统的政府事务部之外,近几年纷纷又增加了商务部,其首要任务就是对各地区的招标办和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公关。对于越来越多的公关投 入,医药企业不胜其烦,怨声载道。

10、零差价

为切断卖药和医生处方行为之间的利益链,政府采取了更为严厉的管制措施:零差率政策。

对此,医院的第一种措施就是抬高药品中标价,按此价格采购、按此价格销售,然后以返利和回扣形式暗箱获得卖药收益,是谓“零差价”!还有就是医务人员在卫 生院门口开办药店,诱导患者到自家药店买药。另一种就是减少口服药使用量,尽可能诱导患者打吊瓶,尽管药品实行了零差价,但是吊瓶费、观察费和打吊瓶的耗 材是盈利的,本来吃三四十元钱的口服药能够治好的疾病,患者现在却要花一二百元钱打吊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11、禁止“二次议价”

为维护政府集中招标采购的严肃性,相关政府部门明确规定,政府集中招标后,公立医疗机构必须按照中标价采购药品,禁止地方行政部门和公立医院“二次议价”。

一个不得不指出的事实是,省级集中招标提高了制药企业的价格维持能力,即单个药品供货商维持药品高价的能力,也提高了药企形成“价格联盟”的能力,即多个药品供货商共同维持药品高价的能力。禁止“二次议价”进一步提高了制药企业的这一能力。

这样的政策事实上是政府利用其垄断性行政强制权将公立医院在药品零售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部分让渡给药品供应商,这种垄断供应权会形成垄断租金。房地产用地招 标的例子可以非常直观地说明这一点,政府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拍卖一块黄金地段的土地,出价最高的开发商获得了该地,从而获得了该地商品房的垄断供应权,但 是这种垄断权带来的垄断租金并没有归该开发商所有,而是大部分以土地拍卖款的形式流入到政府手中。

12、单一货源承诺

十年药品政府集中招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招标。因为它事实上只确定采购价格,不确定采购数量,中标药品仅仅是获得了进入招标地区公立医院的资格,公立医院会不会采购、采购多少,还需要医药企业进行营销和公关。

有人提出引入“单一货源承诺”制度,即一品一规一厂,一种药品的品规只中标一家药品生产企业,且该企业独家供应全省或某划定区域内所有公立医疗机构,以确保中标企业获得指定区域内全部市场份额,确保每个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该药品有且只有一家企业供应。

然而,这样的招标就变成真正的招标了吗?首先,政府剥夺医院这一药品采购方和买单方的招标决策权,却又期望医院执行招标结果,纯属一厢情愿。其次,用什么药、用多少量只能由医生说了算,院长也干涉不了,何况政府官员?

如果药品的中标价使得医疗机构已经没有获利空间,医疗机构的采购量会大幅度下降甚至不采购的,毕竟绝大多数药品是存在替代品的。损害患者利益能够带来经济收益,医生可能会干,损害患者利益得不到任何好处,医生怎么会干?

因此,单一货源承诺制度的推行不会实质性降低药价,它会进一步消灭一批低价药。

13、严打回扣等商业贿赂行为

在坚持上述管制措施之外,政府同时开始严厉打击回扣等商业贿赂现象。假设真的不敢再拿回扣,医院和医生就会降低患者医药费用吗?当然不会。既然患者愿意支 付1000元,为什么只让他支付500元?既然不能拿回扣了,那就尽可能开高价药,反正可以加价15%,药价越高,合法加价越大,卖药收益越大。另一种规 避办法是降低开药量,但增加医疗检查量,患者的医疗费用没有下降,医院(医生)的收益也没有下降。

在公立医院处于“寡头”地位或者说现有医疗服务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但非垄断独占市场的情况下,尽管有限,但是毕竟还存在的一点竞争使得公立医院不能把收 费水平定在患者的最高支付能力上。然而,在既有收入不能下降的刚性约束下,“打击商业贿赂”的做法消除了公立医院的这点有限竞争能力,使得他们全部只能通 过提高患者医疗费用来满足管制要求。它起到了促成“价格联盟”的作用。医院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政府帮他们做到了。

14、收支两条线

所有上述管制措施皆无效,政府采取了最为严厉的管制措施,收支两条线,即卫生院的所有业务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用账户,卫生院的所有支出由政府主管部门核准后由财政统一支出。

通俗地讲,卫生院收入的每一分钱都交到财政,而其支出的每一分钱,包括药品采购款和医务人员工资,由财政统一支付。但如此,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也就必然变成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工资水平。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奖懒罚勤,打击基层医疗机构的优秀医生、骨干医生,包庇纵容那些混日子和凭借关系进入公立医疗机构的庸医。实施收支两条线和零差率政策 后,以财政养医,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所有的医生都拿上了旱涝保收基本相同的工资,部分被 市场淘汰的医生又回来上班了。这根本不是在“强基层”而是在削弱基层。

在收支两条线制度下,医务人员就陷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 样”的局面,一天看七八个就可以了,简单的就看看,疑难的就建议其到县医院,手术也建议其到县医院去做。患者更多挤到县医院看病,看病更难了,也更贵了。 一些医生开展私下行医活动,以弥补改革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损失,加剧了老百姓的就医风险。

总之,只要公立医疗机构拥有垄断地位,他就会按照这 个垄断地位收费,患者的医疗费用就会是垄断付费。不消除垄断地位,所有的管制措施无非是让医疗机构及相关利益方采取五花八门的方式规避管制,尽最大可能获 取垄断租金。在这个过程中,租金会分散到所有参与者中去,会浪费在各种规避措施上,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不会改变的。患者的医疗费用不会下降,而社会资源会极 大浪费。(朱恒鹏)

China Government Set Up Standard Prices for Intravenous Medicines

June 8th, 2011 | by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is planning to set up national standard prices for 50 probe intravenous medicines. Currently many intravenous manufacturers are complaining about the low price of their products, and it’s said that sometimes a bag of intravenous medicine can be even cheaper than a bottle of cola in China. If the pilot program of standard price works, the government may extend the policy to the essential drug lists.

输液统一定价有望试水 或为基药探路

医药经济报
■记者 马飞
近日,基本药物将统一定价的消息引起关注。据悉,发改委已选取50个品种做尝试,以此鼓励生产企业谋求更好的药品质量控制。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国医药工业的五大制剂之一,大输液产品有望成为首批统一定价的试点。

对此,中国化药协会输液专业委员会委员、双鹤药业总裁李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现得很淡定:“制定统一价,目的是封锁部分企业以低价冲击市场的局面,让更 多优势企业去关注质量安全。当前输液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生产质量水平不够高,用价格杠杆来推进输液产品的质量提升是当前最需要的,这有利于输液产品价值的 回归。”

事实上,记者在采访多家制药企业时了解到的情况大致相似,在这些呼声下,统一价格只是表象,深层次看,如何完善药品的定价机制,让其产品属性的价值得以体现才是业内深思的焦点。

价值回归路

实际上,目前,输液行业处境尴尬。近段时间,基药招标过程中的价格与质量之争备受关注,尤其是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很多输液产品的中标价比矿泉水低,但企业对此讳莫如深。

“有些输液虽处于亏本状态,但为了保住既有市场份额,不得不硬撑。”北京一家输液企业负责人在电话里一针见血地表露出行业心态。他告诉记者,“目前国产 软袋输液企业80%~90%采用的是美国或德国的进口膜材,进口包材比国产的要贵很多,再加上原材料、劳动力和生产线投资等成本,输液产品的成本明显高于 其在有些省的基药招标价,这显然是违背产品自身价值的。输液行业竞争充分,如果保住一定的市场份额,即便部分产品亏本,还可以通过其他高毛利的高端输液产 品弥补,若失去阵地,这些根本无从谈起。”

就此,记者同时也电话咨询了科伦药业。据其 董秘处黄女士分析,“输液统一定价,对行业来讲是一个中性的消息,因为统一定价后,输液产品在各地的招投标中就会走出‘唯低价者胜’的怪圈。从这个意义上 讲,对输液企业的综合实力是一次考验,部分高品质、善于创新、供货能力强、符合环保要求等综合竞争力强的企业将会推动整个输液行业的质量提升;另一方面, 与残酷的低价竞争快速提升集中度相比,国家统一定价将会减缓输液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步伐。但综合而言,很多小型输液企业将会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

采访中,上述受访者对“大输液价格比矿泉水低”的现实很苦恼。李昕坦言,“未来3年内,新GMP实施将会导致行业供给减少,这要求企业在强调市场份额的 同时,也要积极进行产品创新。以双鹤药业为例,迫于生存需要,其在研的新产品817软袋就是希冀通过创新来争取合理的定价,以体现输液的自身价值。国家分 步骤对大输液进行统一定价,目的也正是如此。”

定价机制考

目前,国内大输液企业有350~360家,但上规模的只有20家左右,行业两极分化严重,新版GMP也更加强调生产过程的无菌、净化要求。更深层次来 说,供大于需、价格竞争的现实很容易使部分企业低水平重复,无力投入研发和创新。“在国内输液逐年降价的同时,同是生产大输液的百特却在中国市场享受着单 独定价。”一家药企人士表达出国内企业心里的不平衡,“目前我们的生产线、设备、包材等都是进口的,而外资产品也是在国内生产,这种迥异的价格形成机制难 以适合现阶段行业发展的需要。”

记者了解到,迫于生存压力,不少输液企业纷纷向附加值 高的高端产品挺进。上市不到两年的莱美药业,开发了肠外营养产品等大输液分领域的高端产品;丰原药业也在提高治疗类和营养类等两大高端输液产品的比例。 “经过近几年的招投标,输液产品价格接近探底。我们也只能从提高药用塑料原辅料标准和软代包材的质量标准来开发新品,借以维持输液整体的价格体系。”上述 黄女士也表示:“统一定价主要还是针对基药招投标中的输液产品,未来输液产品价格将会分期分批地走统一定价的路子。”

当然,输液只是基药中的一部分,新一轮统一定价的呼声实际上折射出整个基药体系的定价机制的现实困境。正如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宋大才前不久所 言,对部分经过多次招标、价格稳定、供应充足的基本药物品种,实行国家统一价格,初衷就是要避免质量风险。分析人士指出,对基药产品实行统一定价,实际上 是要求按成本定价,但由于药品市场价格严重扭曲,导致政府定价机制与价格水平的扭曲。“在此背景下,探索统一定价就需要建立新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既要考 虑成本,也要考虑医药行业微观差异,形成综合的价格形成机制,并进一步加强招投标模式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国金证券医药分析师李敬雷最后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