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October, 2010
Insider Reveals Industry Kickbacks
2010-10-30
An pharmaceutical representative reveals some kickbacks stories in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rs, distributors and hospitals.
医药黑幕?也许你该知道点?
做药这么多年了,对于医药行业的黑,已经慢慢习惯了,习惯了是一回事,就要离开这个行业了,还是说点什么吧!
其中有的可能会说的比较极端,但是却是行业现状。
首先说说自己吧!这行业黑幕接触的多了,渐渐的对所有医生都失去信任了。之所以会这样,听我慢慢道来。
医药这块分为总的来说分为三个环节,厂家,医药公司,医院。
所有正规厂家生产的药必须经过医药公司这环才能流通到医院。
所有厂家的药要想在市场上卖,首先必须进入医院这环,医药公司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个中介。
厂家的药要想放进医药公司,业不是个简单的事情,负责这块业务的公司一般称之为商务。
他们平时主要负责的工作有以下几点,一,负责从医药公司回款,二,与医药公司协商好药品给医药公司的返利。
由于本人不接触这块,所以返利究竟有多少,不是很了解
好了,药放进医药公司了,并不等于可以直接卖给患者,要想卖给患者,还得把药放到医院。
问题就来了,医药公司的同类产品这么多,不是所以的产品都能进医院的。于是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药品想要进院,理论上好像有什么药事会什么的,说穿了,丫就一摆设。
为什么呢?药最终能不能进院,没有人会看你什么药效什么的,他只关心自己能拿到多少好处。(一般说来,真要要出问题了,这事也不是他们负责,有药品相关监管机构顶包)
像上海这边的医院,进药大概分三种情况。
第一,药剂科主任或者主要用药可是主任很强势。这个时候打点好他们(一般是3000到5000块钱,仅对二级医院而言,如果是三级医院,那打点费用最起码五位数),药品可以直接放进医院。
第二,药剂科主任或者用药主任不是很强势,药事会之前必须先把这两个人搞定,让他们在药事会上说说好话,除此之外,还得了解了解药事会成员都有谁,然后 重点找几个再攻关。这里药科主任和打报告的主任一般给个1500到2000块钱。药事会成员给个500到1000的意思意思。
第三,院长特牛逼的,脸皮也特厚的,也特无耻的,这种医院很简单,直接搞定院长,一般上海这边地段医院就是这种操作模式,直接给个5000到小一万的,啥话不用说了,院长帮你搞定进药。
除此之外,比如平时的请吃,旅游什么的还不算,一般请他们旅游,要是个国内的地儿,你都不好意思开口,最起码的国外,就国外旅游吧,还得看人家乐意不乐意,人家愿意去,那还是给面子的。
这层关系打通了吧,药品还不能最终进院,进院还有些事情需要解决。像上海这边杨浦区,虹口区85%以上的二级以及地段医院在药品进院之前还得交个赞助 费,这个赞助费一般是3000到5000块钱。交完赞助费,还不算完,还得谈返利(返利是根据医院全年的销量乘个百分比),一般上海这边现在大概行情是中 标价的15%。这个钱最好全部落在医院的小金库里了,国家是一分钱也拿不到的。
就上面这些开销,说的只是个算比较小的品种,如果是什么抗生素,心血管药物什么的,那这点人事费最起码后面再乘个三儿。
好了,药品算是求爹爹拜奶奶的进院了,还没完,好比你的东西放进超市卖了,没个促销员可不行,要不你的东西就放在那里积灰吧。
药品进院了,下面业务员为了尽可能的多拿奖金,公司为了尽快的抢占市场,这个时候整个行业最黑的地方来了。
药是给医生开的,医院同类药品这么多,医生怎么选呢?
这个时候伟大的攻关技巧又来了,一般药品这块给医生的回扣是药品零售价的10%左右,个别高的(垃圾药厂生产的或者抗生素心血管类的)甚至可以达到20%。
简单说,就是医生每处方100块钱的药,大概能拿到最少10块钱,这算是拿到手的现金,大家都给钱,你也给钱,这样没什么竞争力啊,于是,伟大的我们又 进一步采取新的措施,每年阳澄湖大闸蟹这是要送的吧,每年新出的什么高级水果,这也是要送的吧,每年旅游旺季,推出几个精品旅游,这也是必须的吧!还有就 是借开学术会议的名义,车马费也是要给的吧,每年过年过节的,这送礼也是必须的吧,对于些流氓医生,女代表嘛!该牺牲还是得牺牲的嘛,所谓各取所需,男代 表提供不了这服务,那也好办,桑拿房去去,夜总会玩玩也还不错……
有了这些刺激,医生就很卖力了,可以吃药好的,绝对不给你吃药,我们给你打针,可以打针好的,我们不给你打针,改输液了,可以输液好的,我们不输液,改住院了
这是从治病方式上,从量上来说,可以开一盒药的,给你来个三盒,再来些赠品,一般的赠品都是那些所谓的中成药,吃不死人医不好人的。反正就是贵。从药的价钱上来说,一块钱可以解决的病症,丫的给你来个三五十的,可以三五十解决的病症,给你来个百十来块的。
这么开下来,我们可爱医生的收入老可观了,上海这边只要能出门诊的医生哪个收入不是小二万的拿着,只会多不会少。记得前些日子看个什么狗屁教授说要提高医生收入,看了以后我就想抽丫的,毛爷爷早就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吗逼起个哪门子哄啊,哪凉快哪呆着去。
别看医生平时好像什么天使天使的,其实丫的白大褂下面就一魔鬼。
还记得去年的某个时间,我老婆怀孕了,去市一医院做个产前检查,那叫一个痛啊,光挂个号就去了将近70块钱,一上去,啥还没说呢!就给你来盒营养品,还 事先说好,拿了药我再来给你开检查的单子,最怪的是开药的还不是那个拥有处方权利的医生(这主要是为了规避检查,其实开药的是他徒弟,回扣最好还是进了处 方医生手里)。我老婆一出来把单子拿给我,我就叫一个火啊,老子是来检查的,不是来开药的,我跟我老婆说,你信不,这药啊,不管是人是鬼,肯定人手一盒。 在楼道里,这么简单一目测,果不其然啊,对于这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亲身了解下。
说到回扣?有人可能会问?怎么给呢?很简单,一个月下来 开了多少盒,照盒算。对于一月究竟用了多少盒,我们伟大的主早就发明方法了,拉单啊,每个医生每个月的用量都在上面清楚的写着呢?还汉字印刷体呢,不会错 的。一般医院拉个单300元到1000元不等,据说有恐怖的拉单是按盒算的,这我还是没碰过。对于不能拉单的医院,不用担心,聪敏的我们还是办法老多的, 医生自己计量,如果觉得他们计量不准的话,可以自己约莫给活着直接就包给某个医生做算了。
说了这么久的医生,下面再来说说我们厂家,资本总是带着铜臭味的,总是奸诈的。
说他奸诈,很多人可能会困惑呢?
打个简单比方,就拿大家都知道的奥美拉唑这个产品来说,早在2000年的时候,这个医院所有奥美拉唑产品年用量能有个300万,很了不起了。但是到 2007年的时候,奥美拉唑年用量一般会在1400万以上的。相信不难知道,这里面除了医院扩容,病人增长以外,其中下面这些因素影响更大,一是这个药从 单病人的用量上来说增加了,好比以前一个病人一天用一支,后来改为一个病人一天用3支。二是扩大产品的适用范围了,比如以前只是胃溃疡的需要,现在扩大到 手术病人等等其他病症都需要。究其原因,厂家的功劳是功不可没的,比如经常会有厂家请些专家在些国际性的学术杂志发表文章,主要目的就是两个,让医生加大 用量,让医生扩大病症的使用范围。你可能就奇怪了,为什么医生要听他的呢?你可要知道,发表这些文章的,可都是些国际一流杂志啊,要不跟着他们走,不代表 咱学术水平不够吗?这哪成呢
打个简单比方,前段时间某位专家说,猪流感被某些生产疫苗的厂家刻意放大风险,为的是好好捞一笔疫苗的钱,对此, 我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厂家又不是头一回这么做了。放开来说,其实什么温室效应一说本人也是从来不相信的。那也不过是某些政治人士的一些政治噱头而已, 要知道当家咱们竺可桢竺大侠就是否定了前苏联专家的全球变暖说啊。
现在咱们都提倡买一送一,我也就大方点,再说说药房的操作情况。一般来说, 去药房。如果自己有把握千万别听店员的,还是自己拿主意吧!为什么?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只要是他给你推荐的药,一般来说,要么是高毛利的。毛利高达 60%,要么是有回扣的,要么是厂家的促销员。所以还是建议各位上药店买药的时候,直接买品牌药得了,别听那些店员瞎掰。
说了这么些。看客的,权当了解,想进这行的,就当是个小教材吧,面试的时候可以忽悠忽悠人。对于我自己吗。只当是个纪念,纪念这几年的荒唐岁月。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413757.shtml
Industry Oxygen Used in Children Hospital
2010-10-29
Children Hospitals in Chenzhou, Hunan province was exposed to use industry oxygen for kids. Moreover, it’s said that Chenzhou Children Hospital is not the only hospital that does it, as a matter of fact, most of local hospitals do the same thing for at least more than four years. The question is why they could keeping using it for so long without any ticket from 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departments.
Source: CCTV News Channel (13.05.2010 /11 min)
http://news.cntv.cn/china/20100513/104651.shtml
湖南儿童医院使用工业氧气代替医用氧
不久前,湖南省郴州市儿童医院因为大量使用工业氧气替代医用氧气,直接用于临床治疗,被媒体曝光,受到药监部门查处。这一事件事关医疗和患者安全,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焦点访谈记者在郴州市进行了深入采访,发现在这所医院非法使用工业氧气,并不是一起孤立的事件。
儿童医院使用工业氧被处罚
2010年1月18日,郴州市药监局接到举报,郴州市儿童医院使用工业氧冒充医用氧为患者治病。第二天,药监局稽查支队前往该院调查取证。在现场,他们看到了三十瓶假冒医用氧。于是,郴州市药监局调取了儿童医院2009年以来的氧气购买台账,结果发现问题相当严重: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从当地一家工业气体公司购买10290瓶工业用氧。
发现儿童医院严重违规使用工业氧的情况后,当地药监部门1月26日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医院必须从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合法企业购进氧气。药监部门还对医院处以92万元的罚款。
整改期间仍在大量使用工业氧
事件至此似乎已经结束。然而,就在医院还在进行整改期间,4月1日,湖南电视台曝出,儿童医院仍然在大量使用工业氧。
舆论一片哗然。一位孩子家长说:”当时就觉得傻了,不敢相信”。
2010年4月2日,郴州市监察局、卫生局和药监局组成了联合调查组,进驻儿童医院深入调查,并确认该院在上次被查出使用工业氧后的2个多月整改期里,仍然继续购进工业氧4919瓶。
卖工业氧公司法人是医院总支书记的老公
儿童医院院长吴志坚说,医院是从郴州市工业气体公司购买的工业氧气,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陈和平是儿童医院总支书记李细莲的老公,所以医院有难言之处。
原来,该院使用的工业氧都是从郴州市工业气体公司购买的。郴州市工业气体公司是一家没有任何经营药品资质的企业,也就是说,这个公司只能生产和销售工业氧,无权向医院出售氧气,然而,由于该公司的法人代表陈和平与儿童医院书记李细莲是夫妻,因此,这个极端大胆的交易就这样在当地著名医院里堂而皇之地每天进行着。
那么,这样的交易进行了多久了呢?
据联合调查组的调查,从2006年1月到2010年3月四年间,郴州市工业气体公司共向郴州市儿童医院销售氧气49067瓶,其中直接从医用氧生产企业购进医用氧再转卖给医院的只有18235瓶,其余全为工业氧,工业氧所占比例超过了62%。
目前,事件直接责任人、儿童医院总支书记李细莲已被开除党籍,另有7名相关责任人受到不同行政处分。
联合调查组还对儿童医院剩余的氧气进行了鉴定,认为基本都达到了医用氧标准。这听起来让大家放心多了。然而记者了解到,郴州市工业气体公司卖给医院的氧气共有两种,一种是向医用氧生产企业直接购买的正规医用氧再转卖给医院,而更多的则是自己罐装的工业氧。那么被检测的到底是哪一种呢?调查中,记者发现,被检测到的其实是合格的医用氧,医院之前用过的工业氧,并没有做过检测。郴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罗升平解释说:”医院以前用过的工业氧我们没办法检测到,它已经用完了。”
医院将承担相应责任
工业氧和医用氧在生产标准和使用对象上都有着明确界定。”工业氧”相比”医用氧”,质量要求较低,并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害杂质,大量吸入可能引发或加重呼吸系统病症,严重的甚至会威胁生命。因此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医用氧必须从有药品生产或经营资格的企业购进,严禁用工业氧代替医用氧。
目前,对于儿童医院非法使用工业氧到底会给患者带来什么危害,仍然还在核实中。儿童医院吴院长表示:”如果确实因为我们的氧气导致的损害,医院将承担相应的责任”。
获利的到底是谁
郴州市儿童医院长时间大量使用工业氧,是为了节约成本吗?记者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儿童医院吴院长说:”工业氧一公斤多少钱我们不清楚,发票上是医用氧,我们也是按医用氧付费的。”
医院并没有从中获利,那么获利的是谁呢?
原来,由于郴州市工业气体公司垄断着向儿童医院供氧的渠道,因此它可以随意压低价格买进工业氧,再转手以正规医用氧的价格卖给医院,赚取高额利润。其中,向正规医用氧企业购买医用氧每瓶花14元,再转卖给医院是30元,这样每瓶有16元差价,而更多的则是直接罐装工业氧,每瓶成本只有4元,差价高达26元!
显然,这起工业氧事件是由儿童医院书记李细莲和郴州工业气体公司负责人陈和平夫妇为谋取私利,利用职务之便一手导演的。
究竟有多少医院在违规使用氧气
那么,这家郴州工业气体公司只把工业氧卖给儿童医院一家吗?会不会还有其它医院呢?记者找到了这家郴州市工业气体公司。
在这家公司的院子里,记者看到了一份通知,上面写道:各医用氧用户,公司决定从2010年4月1号开始停止销售医用氧气,收回的医用氧气瓶全部作工业氧处理。在这个只有工业气体生产和销售资格的公司里,它的用户却是医用氧用户,显然在这里违规销售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而从它的称呼,”各医用氧用户”来看,它的用户绝不仅仅是儿童医院一家。在现场的员工承认,公司的用户有二、三家。
究竟还有几家医院违规购买氧气?
为进一步核实其它医院的用氧情况,记者找到了郴州市唯一一家有医用氧生产资格的企业–旭辉气体公司。旭辉气体公司负责人说,郴州市有不少医院用的都是他们生产医用氧的瓶子,但里面装的却不是他们生产的医用氧。当地知情者透露:”据旭晖气体公司老总陈述,由他们供应的正规医用氧的医院有四家”,而郴州城区至少有医院二、三十家。
种种迹象表明,郴州市违规使用氧气的医院并不止儿童医院一家。究竟还有多少家医院牵涉其中?这里面的黑洞还有多大?当地相关部门还在进行深入调查。
治病救人,性命攸关,但为了获取私利,居然用工业氧气替代医用氧气,一些人的利欲熏心,已经突破了良知和法律的底线。同样令人心寒的,是一些人的麻木和迟钝!目前看来郴州儿童医院这么干已长达四年之久,今年1月份还受到了处罚,但之后的二三月份该院仍在购买使用工业氧。记者调查得知,知情者不止一个,这事却没有被坚决制止;四年的无人问津暴露出监管者的监管力度稀松无力,甚至可以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道我们连给生病的孩子一口纯净的氧气都没法保证吗?
责编:刘岩
1300% Profit on Asparagus Pill
2010-10-28
The breaking news regarding „asparagus pill“ has raised serious discussions throughout the whole nation. Why the sales price of asparagus pill in hospitals is 13 times higher than their procurement price from manufacturers? How the costs have been added in the supply chain? A complete investigation process was showed on CCTV.
天价芦笋片生产厂“自供状”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吴红缨 徐雅玲) 胡彦
高价芦笋片进入医院渠道(3 min)
http://news.cntv.cn/society/20100519/104579.shtml
事件讨论 (3 min)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74189462910887
2010-06-04 15:52:3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川大华西药业首度表态,因利润极薄,公司已将芦笋片于去年年底停产。由此,药价推高之手直指公立医院及临床医生。
谁为虚高药价负责——天价芦笋片已事过去半月,却没有答案。
此前央视报道,湖南湘雅医院将出厂价为15.5元的药品“芦笋片”,以213元的价格卖给了患者,利润高达1300%。
事发后,湖南物价局曾表示,当初制定该药品价格时,参照了四川省物价局川价药公示的218元/盒的价格。这一表态使芦笋片生产企业四川川大华西药业与四川省物价局顿时处在风口浪尖。
6月3日,四川物价局一位官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物价局对药品价格的监管仅仅限于社保类药品和非处方药品,而对于芦笋片这类处方药,价格部门无法干预。
川大华西药业副总经理贾颖告诉记者,企业并未从虚高药价中牟取暴利,而且因利润极薄,公司已将芦笋片于去年年底停产。
对虚高药价的追问显然已超越了芦笋片本身。部分人士将矛头直指公立医院体制和临床医生。
“现在是能进医院,就是正常价格,不能进医院的,价格就不正常。”四川省医药协会秘书长余建军称,公立医院一天不能摆脱以药养医的体制,虚高药价就会长期存在。
四川方面组织的一个调研发现,临床医生掌握着药品的最终定价权。因为用哪种药得由专业医生说了算。更有业内人士表示,医药公司帮助医药中介“走票”,开处方的医生会获得整个利润的四成。
川大华西:公司几无利润
芦笋片只是医药链条上流通的高价药之一。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地医药界人士均表示,虚高的药品价格,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只是芦笋片被曝光了而已。
四川省医药行业协会透露,《央视调查》曝光芦笋片暴利事件后,四川已按国家有关部委要求,进行了自查,近期并已将初步调查情况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做了汇报。
贾颖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并告诉记者,调查结果显示芦笋片没有质量问题,出厂价格一直为15.5元/瓶,且药厂未从中获取暴利。
工商资料显示,川大华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系四川川大科技产业集团、四川川大鲁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创新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和四川路桥共同出资组建的药品生产企业。
1998年,公司获得国家批文,从事搞癌症辅助用药芦笋片的生产,该药不属于基本药物,仅进入湖南省医保乙类,主要在湖南地区销售,及个别零售。
虽然出厂价多年来一直为15.5元/瓶,其在物价局申报核准的价格却为218元。
“这个药我们是全国独家生产,加上2004年以前,芦笋片一直购销两旺,还大量出口,这个药价,是市场情形与销售策略综合反映。”贾颖说。
与芦笋片在流通环节暴利销售形成相对比的,是制药厂在此药品上的惨淡经营。
本报记者获得川大华西药业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的《关于癌症辅助用药芦笋片销售价格的相关情况》(以下简称“相关情况”)称,由于该药物在全国销量极少,仅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不到0.1%,公司尚来不及进行下调备案价格。
“近几年来,原材料、辅料、动力和人工成本增加,已入不敷出,而与经销商的结算价格仍是15.5元/瓶,对此,公司几无利润。”
2009年,该公司所产芦笋片在全国的销售额仅为17.4万人民币,目前公司已于去年底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时,停止了该品种的生产。贾颖说,因为利润极低。
6月2日,贾颖对本报透露,企业这些天正在准备进一步详细的材料,以上报包括国家相关部委。
产销链潜规则
制药企业既然不能从虚高药价中受益,为什么要申报这样高的药价呢?
前述川大华西药业相关情况说明书显示,芦笋片药价“由经销商根据市场情况提出的要求进行申报,最后由政府物价部门审定的办法确定”。
据多位医药公司人士介绍,由于制药企业70%到80%产量,都销到医院,而药品从生产出来到患者手中,必须要经过经销商、医药公司、医院招投标这样的过程,所以药厂在定价时,必须考虑给每个环节,留下足够的利润空间,这已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而整个流通环节非常复杂。
医药公司人士介绍,医药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药品从生产企业出厂,仅仅凭一家生产企业去打通各个医院或连锁药房的渠道,是非常不现实的,而且每个医药类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数量非常有限,因此药厂必须将药品销售给医药公司或者手上掌握一定终端资源的代理商。
事实上,医药公司是专注于流通环节的,比如国内最大的医药公司国药集团,他们不仅掌握了大量的下游流通渠道,包括医院、药房、下一级代理商等,而且还有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仓储设施等,因此这样的流通环节可以说是药品流向终端的必经之路,他们也把握着生产企业的命脉。
与此同时,医药公司要维系这些资源也会付出高额的成本。
医药公司有着两种业态,有区域市场的,还有全国型的。对于欲做全国市场的药品而言,就需要通过大型的批发类的医药公司进行流通,因此又增加了很多环节。
而药品最终要进入医院,“能否进入医院,除了政策层面要达到要求,还有潜规则,同时,进了医院,还得医生愿意进你的药,所以每个环节,都有成本。在制定价格时就要考虑到。”四川一家医药公司的销售经理说。
一位从事多年药品销售的医药代表对记者称, 其实芦笋片价格上浮的比重虽然高达1300%,但是在其以往所参与运作的其他药品而言,并不算十分罕见的。
“一些国外进口的药物,最高的出厂价到终端的价格浮动在2000%也有。”这位医药代表说。
“比如一瓶装500ML的液体试剂,出厂批发价1块都不到,但是到了病人手上,最少也要卖几十块。”
因此,贾颖认为,这是特殊的医药价值链导致的虚高药价,它不是某个产品和企业的问题,是整个行业的问题。
四川省医药行业协会透露,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已责成四川省展开调查,而四川已在5月下旬,由省纠风办牵头,卫生、物价、药监、工商等相关部门组成了联合调查组,追查芦笋片定价的各个环节。
物价部门:无权干涉
企业制定了虚高药,但作为药价的监管部门是否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川省物价局解释称,省级物价局对药品,包括西药和中成药的价格审核,主要由工交处和农业规划处负责。
“我们对药品价格的监管仅仅限于社保类药品和非处方药品。物价局在对上述药品价格严格审计后,标注上‘政府建议销售价格字样’。”物价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称。芦笋片不属于社保类的基本药物,也不是非处方药,所以便由企业根据药品成本以及市场情况自行制定出药品的价格。
“实际上就是一个程序,只需要向物价局的上述分管部门上报一下,物价局并没有权力对其价格进行审核,不说他们上报183元了,就是上报300元,我们也无权干涉。”上述官员说。
只是不同的是,在每个通过物价局申报的药品列表中,物价局会在每种药品背后标注出是政府定价还是企业自行定价。
四川省一家大型医药公司从事药品销售的负责人认为,物价部门即使严格审核,也很难掌握到药品的成本情况。
这位负责人称,物价部门要认真核算企业研发费用、生产成本,就要做到每个药品都实地查看药品入库记录、财务凭证,但这样的执行成本太高,而且药品那么多,几乎不可能。
此外,四川一家医院的药房部主任表示,一个客观事实是,被列入社保类的药物其实种类很少,有的效果又不好,医院不得不选择基本药物之外的药品,所以对药品价格如何监管,就涉及一些复杂的原因。
临床医生掌握定价权
四川省医药行业协会总结这次“天价芦笋片”事件时表示,最根本的问题出在公立医院的体制。
芦笋片事件披露出,在医药配送公司到医院这一环节,药品直接“升值”到140-150元。
“现在药品绝大部分利润都由医院这个环节获得,而制药企业却没有办法维系下去,这不是很讽刺的事吗?”余建军说。
余建军称,“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高回报的行业,如果只有前‘三高’,没有高收入,企业就会失去发展动力和对社会资金吸引力。”
该协会认为,由于医院存在的问题,使企业在向医院销售药品的过程中,由于要付出很高成本,所以不得不将药品定价提高。而这又与“以药养医”的医疗卫生体制有关。
四川省一位政府官员透露,省政府某部门曾对省内医院和本土的一些医药企业进行过调研。
这次调研发现,实际上对于许多处方类药品,定价权往往掌握在各大医院临床医生以及相关领导,甚至是仓库保管员手上,而药品在医院的招投标,仅仅是该企业的药品是否有上医院药房的权利而已,最终落地还是掌握在临床医生的手中。
调研结果还显示,如果生产处方药的企业不将价格空间拉大,很难打动临床医生,因为许多处方类药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临床医生有更多的选择,肯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企业进行合作。
这位政府官员表示,对于医院的这种潜规则,虽然都在理直气壮地通过与国外财政投入和国内财政投入差距,以药养医进行解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卫生部门对医院的监管缺位所造成的。
此外,这个政府官员认为,短时间内要清除医院的腐败现象明显不可能,因为经过多年发展,不染指医药腐败的公立医院和临床医生已经屈指可数,所以,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
“种种体制、机制性的问题不解决,四川一己之力,也解决不了高药价的问题。”余建军称。
Consolidation Attempt Failed in Beijing
2010-10-28
The policy issued at the end of 2009, assigning the drug distribution in Beijing area to only 10 distributors and 2 backup companies, is strongly opposed by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s a result, the government has to canceled the policy, and the number of local distributors are now back to 247.
北京药品配送推翻原方案 从10家扩容至247家
来源: 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在引发强烈反弹半年多后,北京市再次确定药品招标中标产品配送方案。
北京市推翻了原先方案,确定北京市247家商业企业都有配送权。9月7日,北京一商业零售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市不再坚持原来确定的10家企业,现在北京247家企业都可以参加北 京药品配送。”
9月7日,金象复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军称,“最后决定权在中标生产企业手里,由他们来决定选谁为公司产品配送商。”
9月7日是北京药品招标配送商遴选最后一天,如果与中标生产企业谈不拢, 就只能被排除在北京市配送市场之外。
推翻原方案
在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药监局的主持下,2009年下半年北京市启动针对《短缺药品目录》、《低价药品目录》和《公开招标目录二》等目录药品配送商的遴选工作,制定了《2009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配送商遴选工作方案》。
该方案明确表示,“由市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领导机构根据专家评选结果,确定10家配送商和2家备选配送商。”配送范围为北京市所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配送品种按照市卫生局发布的《2009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目录》执行。
对此,北京市200多家商业企业跃跃欲试。2009年12月28日,通过初步遴选,北京市公布名单包括北药股份、国药股份、国控北京、北京九州通在内的33家医药商业企业。
北京市拥有200多家公立医院,徐军称,“全北京配送额每年约为220亿—250亿元”。
2010年1月初,北京市公布了最后10家入选企业名单,包括国药股份、国控北京、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园信海医药经营有限公司、 国药控股北京华鸿医药有限公司、北京普仁鸿医药销售有限公司、北京天星普信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北京嘉事堂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北京京卫国康医药有限公司、北 京美康永正医药有限公司。
而在此之前,北京市社区目录、今本药物目录产品配送商已选定北药股份和嘉事堂药业为配送商。
但是该名单甫一公布,便遭致未入选企业指责,认为该名单偏向位于北京市国有企业。而各区县拥有医药商业零售的企业也表示不满,纷纷与北京市药品招标领导小组进行交涉,这样,10加2方案被迫搁置。
上述商业零售企业负责人表示,“方案制定后期由北京市发改委牵头,与企业召开了多次座谈会,更多的听取了未入选企业的意见。”
根据新方案,247家医药商业企业都能参加配送权争夺。
一位商业零售企业负责人称,“之前,北京市18个区县分成六组,中标企业每个品种每个组能选三家配送商,6组相当于之前一种商品有18家配送商,现在这六个组合而为一,现在只允许三家存在,使得竞争更为残酷。”
北京另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生产企业只能选3家,恐有变相垄断延伸,但相对之前方案,已有很大改进。”但徐军认为,“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中标一个产品,也就是面向全北京,范围扩大了,配送链延长了,相对之前,是一个好事。”
生产企业“定生死”
按照规定,参与北京药品招标的中标成交的投标人在2010年9月1日10:00-9月7日16:00,按照委托原则选择要委托的配送商。
“现在中标生产企业决定着配送企业的命运,不到最后一刻,生产企业不会确定最后的配送商。”一位医药商业零售连锁公司负责人称,“中标生产 企业选择配送商会考虑配送企业的实力,网络覆盖能力以及诚信。”金象大药房负责人徐军表示,“招标正在进行中。”北京有50多个三甲医院是金象大客户。
这意味着,政府主导整合医药商业的思路已经转变,变为商业企业竞争配送资格,最后由中标生产企业决定商业企业配送权命运,市场竞争决定生死。
另外,上述方案还规定,配送商的遴选周期原则上与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周期相同。之前北京的招标采购周期为两年,这意味着,配送企业遴选周期也是两年。而未被划入配送体系的企业,正积极寻找出路。
“从结果来看,有规模的企业将被选上。”上述医药商业零售连锁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意味着,国药股份、北药股份、国控北京、嘉事堂等企业将会成为这次新方案赢家。
徐军表示,“这对其他地方有借鉴意义,尤其是政府指定配送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