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Pages
-

SmartMedCN

Archive for September, 2013

Baby Milk Firm Faces China Bribery Claims

September 17th, 2013 | by

China’s crackdown on corruption has snared another big western company. Dumex Baby Food, a unit of France’s Danone (DANOY), is investigating claims that its staff paid bribes to Chinese hospital workers to drive up sales of its baby formula. Hospital workers in the northern city of Tianjin were encouraged to ensure newborns received the formula before their mothers’ breast-milk, in order to develop a taste for the product,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Chinese state television CCTV.

The allegations come as a bribery crackdown in China appears to be gathering momentum. (Source: CNNMONEY)

 

媒体曝光“第一口奶”成医院“赚钱利器”

来源:中央电视台
核心提示:央视记者暗访发现,为了争夺新生儿的“第一口奶”,奶粉厂家使出浑身解数,出巨资贿赂医院的医生护士,而医院在巨大诱惑之下,则强行给孩子喂食 指定品牌奶粉,以期让孩子产生对该品牌奶粉的依赖,达到长期牟利的目的。知情人透露,赞助费的多少决定是否能成为医院的指定奶粉。

“第一口奶”成医院“赚钱利器”

央视曝光,奶企涉嫌给医生护士回扣,给新生儿喂特定品牌奶粉

央视记者暗访发现,为了争夺新生儿的“第一口奶”,奶粉厂家使出浑身解数,出巨资贿赂医院的医生护士,而医院在巨大诱惑之下,则强行给孩子喂食指定品牌奶 粉,以期让孩子产生对该品牌奶粉的依赖,达到长期牟利的目的。知情人透露,赞助费的多少决定是否能成为医院的指定奶粉。

据了解,为保证婴儿第一口奶是自家品牌的奶粉,一奶粉厂家每年在天津一个地区,花费在医院上的维护费就超过三百万元。

节目播出后,天津市卫生局昨天立即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有关情况,并已经决定建立由纪检部门牵头的专门调查组,对相关情况逐一进行调查、核实、取证。

婴儿家属:医院决定喝什么牌子奶粉

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天津一家医院的妇产科。记者走访了多间病房,当询问起产妇和家属,新生儿喝的究竟是什么奶粉的时候,他们却都表示并不清楚。

一位产妇家属这样告诉记者,奶粉是医院给准备的,他们并不知道是什么品牌。

“第一口奶?不知道,没问过,应该是医院统一的吧。反正没问过我。”

“哪里问过这个,就直接给你送来了。”

在这家医院采访时,记者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只有少数时间会和妈妈在一起,大多数时间都在这间婴儿室里,而这些婴儿室的宝宝喝的,也是由医院统一安排的奶粉。

医院的护士告诉记者,里面的孩子都由医院统一安排,喂统一的奶粉。

对于医院在奶粉喂养方面的“包办”服务,产妇和家属不但毫不知情,而且丝毫没有选择余地。

当记者提出想自备奶粉时,护士明确地告诉记者不可以:“我们这儿一般不让”。

而关于医院使用奶粉的品牌,这位护士这么解释:“得看你们孩子是在哪儿,是儿科还是我们这儿,到时候根据孩子的情况而排,根据楼层,给孩子喂不同的奶粉。”

业内人士:奶企出巨资贿赂医院获“入场券”

孩子的“第一口奶”如此重要,但是在天津这家医院里,吃母乳还是奶粉,选哪个牌子的奶粉家长完全做不了主;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医院为什么要这么“大 包大揽”?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到之前在多美滋奶粉公司工作过的一位销售主管。多次交流之后,她说出了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内幕。

“给钱。每年跟医院都有合作,我们给她们送钱,每年几十万的钱。可以说达成了默契,现在天津市场竞争很激烈,各个楼层都被奶粉企业瓜分,那你如果给的钱不合适,很可能下个月就换成别的了。”

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之下,这位曾经的销售高管发了一份打款明细。里面是多美滋公司给天津各家医院医生打款的“明细单”,其中记录着今年一到七月份这家公司打款的详细情况,仔细看一下,里面不仅仅有医院的名字,还有被打款医生的姓名,以及银行卡号、打款金额。

记者做了一个粗略统计,多美滋奶粉给每个护士、医生的款项在几百元到10000元不等,而每个月的汇款总额大概都在30万元左右。

记者暗访:医护人员确跟奶企存金钱交易

医护人员真的和奶粉厂家有金钱往来,出卖新生儿的“第一口奶”吗?记者决定约出其中一位医护人员。

在打款明细中,多美滋公司每个月都会向一位戴医生的银行卡里打钱。记者以奶粉厂家的名义,约出了这位戴医生。一番交流之后,她说出了和医院“接触”的方式。

“接触完之后就是给医院赞助一些学术活动。你做一些学术活动的赞助,一两万块钱的赞助费呀。”

戴医生所说的“学术活动”,指的就是奶粉厂家安排的国内外的交流活动,一般会请医院的专家医生讲课,各医院的医生、护士听课。而这样的“学术活动”实际上只是一个幌子,它的目的只是一个,就是给医生、护士送钱。

“医生这块,那也就是讲课费,听课的人给车马费和礼品。”

戴医生告诉记者,即便如此,也只能和院方建立不错的关系,如果想成为院方的指定奶粉,还要有更大的花销。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仅仅是医院里有一定职位的医生,在出卖新生儿的“第一口奶”,就连一些普通的护士也在和奶粉企业合作赚钱。

为了了解更多情况,记者约到了一位护士。在打款明细中,多美滋公司七月份给她打款300元。这位护士明确告诉记者,医院给孩子吃什么样的奶粉,作为普通护士,她们做不了主,但是也是有方式和奶粉厂家合作的。即推荐某个品牌奶粉,然后拿相应提成,一般是每罐奶粉50元。

这位护士告诉记者,他们的医院不提供免费奶粉。很多产妇,在孩子出生之后会询问护士的意见购买哪款奶粉。医院小卖店老板证实,护士推荐后,奶粉成功卖出,厂商会给护士每罐奶粉50元的回扣。

Novartis’s Alcon Investigates China Bribery Allegations

September 17th, 2013 | by

Novartis AG’s eye-care division Alcon has opened an investigation into allegations that members of its Chinese staff bribed doctors at hundreds of hospitals in China, the second time the company has looked into possible problems at its China operations in as many months.

Alcon employees paid doctors through a middleman for market surveys for clinical trials that never took place, according to a report in The 21st Century Business Herald, a Chinese publication. The report said the payments were made to doctors at more than 200 hospitals across China, using funding meant for clinical studies. (Sourc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爱尔康在华涉变相贿赂 多家知名医院卷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核心提示:9月16日,化名为“佐罗”的爆料人向记者举报美国爱尔康(Alcon)公司涉嫌通过医药产品上市后调查的形式,向相关医生提供商业贿赂,以促进其人工晶体产品的销售。

9月16日,化名为“佐罗”的爆料人向记者举报美国爱尔康(Alcon)公司涉嫌通过医药产品上市后调查的形式,向相关医生提供商业贿赂,以促进其人工晶体产品的销售。

爱尔康公司长期开展了大量的产品上市后调查工作,2012年时改为临床满意度调查(PES)。PES本应属于“四期临床”调查的范畴,会牵涉到一些试验费用。但爱尔康公司却将这些费用变为向医生提供的回扣,以提升区域市场的销售业绩。

佐罗出示的材料显示,爱尔康PES项目至少向全国200家以上眼科医院的医生提供了“研究经费”,北京301、同仁、协和、上海瑞金、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多家知名医院卷入。一家医院只选取一两名医生,某大区经理覆盖的医生就有63人,涉及经费62.7万元。

与此前爆出的赛诺菲公司借临床费名义向医生行贿不同,爱尔康甚至在形式上都没有完成PES的全部流程。佐罗表示:“赛诺菲好歹最后还按照四期临床的规范要求,做出了一份临床试验报告。爱尔康连个总结报告都没有。”

不过,在操作手法上,爱尔康显然要比赛诺菲更高一招。2012年11月9日的一份邮件显示,爱尔康通过第三方的研发外包(CRO)公司H.J向医生提供“研究经费”。本应承担试验设计、流程监控等工作的H.J实际成了转账公司。

作为诺华制药的全资子公司,爱尔康表示正在全力调查此事。至截稿时,爱尔康并未给出回复。

变味的四期临床

2012年整个PES支付的费用在140万以上,这些费用大致占产品售价的10%

爱尔康是全球最大的眼科药品和医疗器械企业,2010年,瑞士诺华制药分两次共花费516亿美元,将爱尔康收入旗下。

被举报的是爱尔康人工晶体产品,主要是Restor、Toric、IQ、Duovisc、Intrepid和Cachet六个品种,所谓临床满意度调查也 是基于这六个产品。CRO公司H.J内部人士向记者承认,2012年爱尔康委托H.J进行了相关PES项目,“但具体情况要问爱尔康,我们这里不掌握情 况”。

形式上看,这个PES项目与一般四期临床没什么差别。每增加一个调研案例,爱尔康公司根据产品不同给予200到500元不等的研究费用,由H.J负责支付。不过根据佐罗的说法,爱尔康PES项目漏洞百出。

首先是医院选择上,四期临床需要国家认定的具有临床研究资质的医院来承担。佐罗表示:“这样的大部分是教学级的三甲医院,像杭州市,只有邵逸夫医院等三家医院符合资格。”

而在爱尔康的PES项目表中,不乏上海公利医院等二甲医院,甚至还包括漳州通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更基层的医院和民营医院。佐罗认为这些医院不符合四期临床试验资格。

其次,爱尔康直接指定了医院和医生,并通过H.J和医生签订了任务书。原本四期临床试验应该由第三方CRO公司设计试验流程,爱尔康越俎代庖显然不妥。而且爱尔康还和这些医生签订了协议,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调查例数”。

“实际上就是根据销售部门的销售任务需要,让医生签订任务书。”佐罗表示。记者看到,有的医生签订了150个病例的任务书,所得的“研究经费”可达到45000元。

这些“研究经费”也并非如正规临床试验那样,给到医院层面,而是让医生提供银行卡,由H.J公司直接打到卡里。

佐罗表示:“有部分医生没能完成任务书规定的病例数,或者不愿签订任务书,爱尔康就直接把他们剔除了。”

即便如此尽力推进,原本计划开展800例的Duovisc直到2012年6月才完成250例。爱尔康市场部的一封内部邮件显示:本项目截止时间为9月底,7、8月为手术淡季,因此尽量在6月份完成大部分。佐罗表示:“这样情况下,很多临床试验数据都是员工自己填写的。”

他估计,2012年整个PES支付的费用在140万以上,其中仅IQ一个产品费用就达到72万元。尽管总额不大,但从比例上看,这些费用大致占产品售价的10%.

过度医疗“黑手”

“医生还没看到病人,就制定好了该用多少个人工晶体。这里面会没有过度医疗?”

在中国,爱尔康的人工晶体可谓独步江湖。佐罗表示:“早些年爱尔康的人工晶体可以占到总市场的80%左右。后来随着视力健、博士伦等企业进入市场,爱尔康比例有所下降,不过市场份额依然是第二名的一倍以上。”

人工晶体属于高值医疗器械,企业有较高的自主定价权。爱尔康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价格也是比较高的。佐罗举例说:“最知名的产品AcrySof IQ,香港约为1200港币,而国内要卖到3800元,价格相差4倍左右。”

这样的价差提供了足够的回扣空间,同时也使过度医疗盛行。“医生还没看到病人,就制定好了该用多少个人工晶体。这里面会没有过度医疗?”

爱尔康特地在一家医院只选定一两个医生,记者注意到很多并非知名专家。佐罗表示这是为了避免院方察觉。“这些医生都是主刀的,对产品选择有决定权就行了。找多个知名医生同时用爱尔康的产品,反而会让医院警惕。”

另外,诸如AcrySof IQ等实际是上市多年的老产品,临床应用非常成熟,既没必要开展四期临床研究,也早就过了研究最佳时期。因此佐罗认为,爱尔康PES项目实质上就是借临床 研究为名,行回扣之实,是变相促进其产品销售的行为。记者联系爱尔康、H.J两家公司的多名相关负责人,均被告知不了解PES项目或已离开公司。

9月16日,爱尔康公关部负责人王竞妮向记者表示:“公司需要向市场部门核实2012年PES项目的实施细节,因此需要时间。目前公司大部分人在厦门开眼科学术会议,无法立刻联系上。”
(责任编辑:李五强)

Nationwide Drug Supervision Barcode in 2015

September 6th, 2013 | by

Mr. Yin Li, deputy director of CFDA announced in the second China-ASEAN Drug Safety Summit that China was promoting the  drug supervision barcode system, and the plan was to cover the whole national in the end of 2015, so that all drugs could be traceable throughout the whole supply chain.

2015年底有望对所有上市药品实施电子监管

来源:经济参考报

核心提示:正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东盟药品安全高峰论坛上,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尹力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加快药品电子监管制度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对所有上市的药品全面实施电子监管,实现对药品生产流通全程的质量可控制、可追溯。

正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东盟药品安全高峰论坛上,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尹力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加快药品电子监管制度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对所有上市的药品全面实施电子监管,实现对药品生产流通全程的质量可控制、可追溯。

“从中国国内药品安全环境看,一些医药企业生产质量、管理还不够规范,一些企业和个人非法生产药品或者是故意制造假劣药品。”尹力表示,利用互联网违法发布药品信息和销售药品的现象也明显增多,这些问题不但扰乱着正常的药品市场秩序,也增加了公众安全用药的风险。

据了解,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制度后,可以实现对不良药物的追溯、药品流量的统计并防止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市场,消费者还可通过网上查询电子码知晓药品生产厂家和经销商的相关信息。此外,经销期限提醒、过期药品止销等功能也有望在未来实现。

按照《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中国将建设药品电子监管信息资源数据中心,该中心覆盖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等相关 单位和消费者的药品流通数据中心,药品召回和应急调配数据中心,支撑药品电子监管数据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的数据分析中心,数据交换和共享中心。

中国从2006年开始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目前已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疫苗、基本药物全品种纳入电子监管。

Tags:上市药品 电子监管

责任编辑:露儿

Industry Association Works with Distributors in Cold Chain Standard

September 6th, 2013 | by

China Association of Pharmaceutical Commerce (CAPC) has united with nine pharmaceutical distributors including Sinopharm, Jointown, China Resource and Harbin Pharmaceutical Group etc. to jointly build a temperature-sensitive drug logistics laboratory, furthermore, the union is planning to develop a national standard for drug cold chain in three years. According to the plan, the laboratory will go through one-year test phase, and in the second year, a industry standard for code chain will be drafted and verified, so that the final result could be accomplished in the first half year of 2016.

九大医药流通企业携手共筑“冷链”

来源:上海证券报

核心提示: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联合国药控股、九州通、华润医药、哈药集团等9家药品流通企业成立温度敏感性药品流通安全试验室(下称“试验室”),并计划于 3年内制订医药冷链标准。按照规划,该试验室将从2014年起,进入试验阶段,为期1年,2015年为标准制订与验证阶段,成果鉴定将于2016年上半年 完成。

就在顺丰巨资进军冷链物流,1号店、天猫、京东和苏宁易购等电商巨头展开一场由“生鲜”引发的“冷战”之际,医药流通企业也为之心动且行动。

日前,中国医药商业协 会联合国药控股、九州通、华润医药、哈药集团等9家药品流通企业成立温度敏感性药品流通安全试验室(下称“试验室”),并计划于3年内制订医药冷链标准。 按照规划,该试验室将从2014年起,进入试验阶段,为期1年,2015年为标准制订与验证阶段,成果鉴定将于2016年上半年完成。

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等相关部门一直在为修订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征求意见。2012年底,《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 求》、《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两项国家标准相继出台。而在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版GSP也着重强调了医药冷链的管理和提升。有分析人士预测,至 2014年,医药冷链市场价值每年将会增长10%.中国医药冷链这个原本“散、小、乱、弱”的市场必将得以重新洗牌,挑战来临的同时,也将带来更多商机和 进步。

现实情况是,目前医药物流并不冷链运输。据了解,医药冷链的投资一般较高,不少药品流通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自然不愿意使用成本极高的冷链系统。就发 达国家而言,医药流通企业要保证25%以上的毛利率才能够保持健康发展,而目前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毛利率一般都不足10%,行业利润的低下更加剧竞争的无 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的医药生产公司宁愿花高成本自建物流中心,也不愿意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方式。”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记者昨日分别采访了参与本次试验室建设的几家上市药企,其中九州通、上海医药、华润医药、哈药股份等医药流通龙头都已建立了自己的医药冷链系统。哈药股份表示,公司旗下设有专门的医药物流公司,而集团下设的生物工程公司因配送血液制品、 疫苗等特殊药品的需求,也建有自己的冷链物流系统,以保证药品在配送过程中的品质。上海医药证券部人士则向记者表示:“公司以上海医药分销控股为核心开展 自己的医药分销业务,并通过集团旗下40多家子公司和30多家的物流中心形成全国性的分销网络。冷链物流是公司针对生物制品配送设置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此次携手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共研医药冷链之策,九州通医药流通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早前已经拥有自己的物流配送平台,并建设了相应的冷链系统。此 次试验室成立后,公司主要承担冷链物流环境和设备等检测工作,对公司物流业务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影响。我们旨在为整个医药冷链行业制定更为完善、健全的行业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