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anuary, 2011
Illegal Drug Trade in the Black Market
2011-01-14
The two articles reveal the illegal drug trade in China:
The first article: in order to get cash back, some people start to use their insurance card to buy drugs and then sell them to the drug traders.
The second article: drug traders buy many drugs that are about to be expired from the public, and then resell them to some small clinics. Both situations can cause some serious safety issue.
医保套现”密布街角 揭秘药品回收黑幕
2010/8/25/10:30来源:千龙网
近期,安徽省的一些居民小区和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医保卡套现的小广告,声称能将医保卡上的钱兑换成现金,并留下了联系号码。为此安徽省公安厅揭开药品回 收黑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市民套现的心理,怂恿市民到任何一家医保药店买药,刷卡后,这些人再一盒药按刷卡额的六五折至七五折比例付现金。对于大街小巷张 贴的套现广告抑或网络广告,其兑现套路大同小异,只是给的折扣有高有低。一些不法分子还做药品转销生意,把收集的药品销往小药店或诊所。实际上“套现”业 务的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灰色利益链。
此外,用“医保卡”当作“购物卡”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在许多城市的药店里,医保卡已堂而皇之地变成了“购物卡”,不仅可以购买保健品,就连洗发水、洗衣粉等生活用品也可购买。据医药业内人士反映,利用医保卡套现的危害巨大,可能会酿成公共卫生事故。用医保卡套出来的药品流向不明,给药品管理增加了难度。套出来的药品经过不法分子的重新加工、包装后再贩卖出去,药品质量难以保证,如果被患者服用,后果将不堪设想,轻者可能因为药品失效、霉变,延误病情,影响身体健康;重者有可能会危及生命。
为此警方提醒广大市民,不要拿医保卡去购药套取现金,这种贪图眼前小利的行为不可取。医保卡“套现”,严重扰乱药品市场和国家医保 秩序,危害国家医保基金安全,以此来牟利属违法行为,是医保部门重点打击的对象。对于参保人来说,医保卡套现,其实损害的是参保人的利益,因为医保卡中存 入的钱是有利息的,目的是将来用于住院治疗时抵消个人承担部分的费用,缓解就医压力,那些用医保卡套现的人,只考虑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是透支自 己的救命钱。其次,医保卡不能100%兑现,例如花100元钱买的药品转手80元或60元再卖出去,虽然把刷卡买来的药品换成了现钱,但同时也损失了20 或40元钱。另外,在特殊情况下,用医保卡可以通过正规途径来实现提现,如异地安置的参保人员每年可提取一次现金。持卡人已死亡的,亲属也可提现。呼吁广 大市民积极举报此类医保卡“套现”的非法行为。
回收药品 几多猫腻?
作者: 邵佩玲 发布时间: 2010/12/04 责任编辑: 刘芳 来源: 金华日报
记者 邵佩玲
药品是治病救人的,但对一些不法之徒而言,药品却变成了他们发财致富的工具。在金华的街头巷尾,只要稍加留心,就可以看到类似“回收药品”的小广告,有人甚至直接在路上派发广告……
回收药品流入哪里?
昨天, 记者按一则张贴于医院洗手间内的小广告上提供的号码,以卖药者的身份联系药贩子。接通之后,电话那端传来一个中年妇女的声音:“你找谁?”
记者:“请问你这里收药吗?”
女子停顿了一下,回道:“没有,你打错了。”随即挂断电话。
记者再次拨通电话,对方依旧说打错了。记者听后直接说道:“手头有些多余的药没办法处理,正好有朋友在你这里卖过药,怎么给你?”
随后女子的口气有所缓和:“那你说个地址,等会儿我过来找你。”
记者问:“这个药怎么个收法?”
女子答:“你先把货带来,看了再谈吧,只要是药,我们都会收。”记者发现,药贩子在电话中交谈的时候都十分谨慎。
在约定的地点,记者接到女子电话,说人多不方便,又临时改约到附近一家药店门口。记者在药店门口等了20多分钟,终于等来一名中年妇女前来搭讪:“想卖药?都是哪类的?”
记者问:“就带了些吃不完的,家里还有一些快过期的,你们也收吗?”
“没事,你下次带来。”女子看了记者带的药后,说治疗感冒之类的常规药没什么利润,收得都比较低,一般按四折收。如果家里有老年人用药,例 如像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之类的,价格可以高点,她可以给六折的钱。女子边说还边给记者支招:“你可以用医保卡跟我去药店买药,我按七折给你套 现。”最后,她嘱咐说,如果有朋友需要卖药也可以介绍给她,他们做的都是熟客的生意。
对于回收药品的最终流向,这女子很谨慎地说,她是“跑腿”的,只负责收药,这些药最后怎么用她也不知道。
据药店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很多小诊所给人看病时,不会整瓶或整盒地开药,因此选择这些“回收药”就有利可图。“比如治疗乙肝的拉米呋定片,药店的售价要200多元,而他们回收的价格基本上在70到80元,存在着巨大利润。”价格越昂贵的药利润越大。
回收药品属于违法
为此,记者采访了市药监局,该局工作人员说,将回收的药品转卖出去进行牟利,这是违法的。
据了解,前两天,市药监局药品监察稽查支队的执法人员在市区解放西路的一处出租屋内查处了回收药品的窝点,这些药都是价格较高的处方药。
据执法人员介绍,回收药品者有严密的地下网络,彼此既有分工,又密切合作。由于药品回收多为私下交易,执法部门很难抓住现行,即便当场碰到,买卖双方来个死不认账,给执法人员取证带来不便。
建议市民如果遇到有人回收药品,就打电话举报。
Electronical Patient Record in Trial
2011-01-13
The Ministry of Health started the test scheme of electronical patientl record in 22 Chinese provincesone month ago. The medical records will be eidited and saved in the system, no paperbased casebook is necessary. The aim is to improve hospital efficiency and drug safety, it’s easier for doctors to check the medication history of patients before they prescribe drugs.
After one month of test implementation, does there any problem occure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how to protect patients’ privacy under the circumstance?
标题:关注电子病历试点工作之进展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
截至目前,卫生部在22个省(区、市)部分区域和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已经一月有余。
卫生部的试点目标是,利用1年左右的时间,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病历系统;建立完善电子病历应用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 改进体系;探索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的集成方法,建立区域电子病历数据中心;逐步建立区域内安全共享的电子病历信息管理系统和远程医疗系统等。
一个月过去了,电子病例试点工作进行得如何?碰到哪些推广困难?老百姓对此有什么顾虑?又是如何解决的?
一问:
能否方便百姓就医?
编辑:电子病历什么样?它的载体是什么,与上医院携带的社保卡、就诊卡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电子病历对老百姓看病有啥好处?对医院管理有啥好处?
记者:卫生部发布的《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将电子病历定义为: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 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打印的病历文档,不属于电子病 历。
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雪倩认为,诊疗卡、医保卡等记录的都是个人档案信息,通过扫描的方式读取,不能进行修改。而电子病历是在医院内部系统运行的信息系统,用于医生的诊疗行为。
电子病历是由一系列关于个人健康资料的数字化档案库构成,如病人的身份确认、病历记载、实验室检验、影像诊断报告、处置、治疗、用药等信息。
通过信息网络,临床医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病人健康的相关信息,以避免重复检查、重复诊断、重复用药,同时计算机系统可以根据病人的历史信息,提示医生临床用药和处置的合理性,以提高临床检验、处方、处置的效率,避免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节省医疗费用。
可以说,电子病历的推广,既方便了医生行医,也方便了患者就医。
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委员会调查显示,在三级医院中,应用化验收费系统、药物管理系统和挂号系统的比例分别达到93%、91%和84%;应用住院工作站系 统和医院工作站系统的比例分别达到80%和63%;半数以上医疗机构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上年投入超过100万元。电子病历是数字化医院的基础,数字化医院简 言之就是通过网络共享信息。电子病历的推广使用,将极大地推动医院信息化的建设。
目前,上海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和医院电子病历的对接。郑雪倩说,由于社区医院还没有和大医院之间联网。居民在社区建立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还没有相应的接口,无法在大医院医生使用电子病历时读取。两者对接关联,医生更易于全面掌握病人的健康状态。
二问:
如何打破医院围墙?
编辑:推广电子病历,就目前而言,还有什么障碍?各家医院是否各自建网,难以统一接驳标准?
记者:电子病历是一个目前还在不断完善的新概念。不同国家、机构对电子病历的定义都不相同。2004年5月华盛顿会议第四版草案定义了3种电子病历,即 基础和通用的电子病历,能共享的电子病历,集成的电子病历。其相互关系是,先有集成的,然后有能共享的,最后才有基础和通用的。实现电子病历的真正功能是 一项巨大的工程,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建成基础和通用的电子病历系统,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试验能共享的电子病历。
长期以来,我国的各大医院由于受到体制、人才和观念等影响,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单独建网。由于地区间、医疗机构间信息化建设不平衡,造成社会保障、医院信息无法实现互通,各大医院“信息孤岛”林立、医疗资源的极度不平衡让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
构建信息共享的网络是大势所趋。专家指出,推进信息共享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大方向。网络共享信息的首要条件就是要遵守统一的指挥语言。否则,即便网络之路四通八达,结果还只能是各进各的“库”——数据库,各回各的“岛”——信息孤岛。
电子病历系统的标准化被业界视为破解信息数据采集标准化的关键所在。卫生部副部长尹力指出,针对上述问题,卫生部已经研究制定了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 数据标准、医院电子病例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等一系列卫生信息标准规程和管理办法。目前,卫生部正在研究制定今后5年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参与卫生信息化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
三问:
怎样保护个人隐私?
编辑:有些人担心医疗信息会被篡改,有何措施避免?有些人担心隐私被泄露,有何措施防止?发生医疗事故后,患者如何使用电子病历保障自己的权益?怎样解决法律效力问题?
记者:目前电子病历在部分省市已经开始试点,但仍存在法律不认可、隐私保护等一些问题。通过卫生部进行的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可以通过大范围的试点应用,全面掌握电子病历存在的问题,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保障医疗信息化健康发展。
病历被篡改已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一道硬伤。但是,电子病历系统设置了医务人员审查、修改的权限和时限。医务人员修改时,电子病历系统会进行身份识别、保 存历次修改痕迹、标记准确的修改时间和修改人信息。在电子病历完成提交后,任何人无权再追回进行修改。这是电子病历软件在进行开发时,进行的一道特别设 置。
《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要求,电子病历系统满足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与标准。严禁篡改、伪造、隐匿、抢夺、窃取和毁坏电子病 历。医疗机构同时建立电子病历信息安全保密制度,设定医务人员和有关医院管理人员调阅、复制、打印电子病历的相应权限,建立电子病历使用日志,记录使用人 员、操作时间和内容。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阅、复制电子病历。
郑雪倩介绍,医务人员采用身份标识登录电子病历系统完成各项记录等操作并予确认后,系统应当显示医务人员电子签名。电子病历系统应当具有严格的复制管理功能。同一患者的相同信息可以复制,复制内容必须校对,不同患者的信息不得复制。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锁定电子病历并制作完全相同的纸质版本供封存,封存的纸质病历资料由医疗机构保管。郑雪倩介绍说,电子 病历有医生的电子签名,具有同样法律效力。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已获得通过,作为上位法,在条文中并没有禁止和排除医生电子签名,也就是电 子病历打印不打印都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
Family Doctor System Encounters Challenge in China
2011-01-13
This article argued why it’s difficult to popularize the system of family doctor in China. Several reasons are named here: lack of promotion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young doctors tend to stay in one station only for very short period, which makes it even more difficult to maintain the system.
家庭医生为何难进家庭 编制经费等制约制度推广
来源: 广州日报
深圳去年9月在全省率先启动社康中心“家庭医生”制度但全市22个社康试点仅400户签约
调查发现契约制、人员流动性大、编制及经费等问题制约家庭医生制度的推广
深圳去年9月在全省率先启动的社康中心“家庭医生”,这是深圳新医改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
但记者昨日从深圳相关部门获悉,目前,全市22个社康中心试点仅近400户签约,且大多数是在深政府启动力推的一个月之内签订,而随后签约者锐减,甚至有的社康中心所辖片区签约率不到3%。
深圳的目标是三成社康中心开展该服务,5年后五成家庭将有家庭医生。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家庭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加速的老龄化社会日益突出的慢病管理、日常保健等需求意义深远,然而受推广模式以及深圳自身医疗现状的困扰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家庭医生上门
老年妇幼群体受益最大
昨日中午,按照约定时间,深圳罗湖区翠华社康中心的家庭医生任祖林要到附近的木头龙小区魏连裕老人家里为老两儿口量血压。今年年初,魏连裕老两儿口和任医生签订了家庭医生责任制。
“魏老先生的血压情况还比较好,但他老伴需要开药降压。”任医生介绍,魏老先生和他老伴均是退休工人,硝莱地平片价格只要花几元,但是有效果,也符合他们的经济条件。魏老太太对任祖林医生赞不绝口,“我们对他很信任,哪有点不舒服就问他。”
对于魏老先生两口子的身体状况,任祖林是了如指掌,双方认识了五六年,俨然是老朋友了。
家住翠华园的唐治国老先生已经84岁了,患有冠心病、肺炎等,前不久还动过手术,身体比较虚弱,外出不便。按照约定,任祖林和他的团队每周二、六上门为其注射提高免疫力的日达仙。
据调查,目前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是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的重点人群之一。而由传统的坐诊方式转变为积极出诊是家庭医生的最大特色。
签订协议书后,家庭医生及其团队需针对家庭成员中的不同个体进行针对性服务。
如对家庭成员中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每年一次的体检、健康教育和老年疾病预防,为其免费测量血压;为孕期妇女提供保健咨询指导、产后访视;为0~3岁孩子提供定期健康体检、预防接种指导。
此外,家庭医生还可以为服务家庭提供家庭生命周期指导,制作健康干预计划。
居民不了解医生顾虑多
截至目前,深圳家庭医生的相关服务均为免费,且不限户籍。然而,对于免费大餐,应者却寥寥。根据深圳卫生与人口计生委妇社处的统计,截至目前全市22个试点社康中心总计有约400个家庭签约,推广情况不甚理想。
深圳市福田区下沙社康中心是家庭医生责任制推广成效最好的试点,截至目前签约家庭共计近100户,占全市总数的四分之一,覆盖家庭数仅7%。而更多的社康中心试点签约率更低,有的甚至不到2%。
记者走访了深圳市福田、盐田、罗湖等多个社康试点,发现关于家庭医生的宣传非常少,既无明显标语,介绍手册放置处也不显眼。
契约制推广遭遇水土不服
出现上述种种现象的原因,与深圳特殊的推广模式密切相关。在家庭医生为对象服务前,双方需签订《深圳市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协议书》。深圳卫生与人口计生委妇社处张英姬处长介绍:“契约式服务国际通行,医生和居民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达成意愿,互相委托。”
在一份服务协议书中,记者看到社区居民也需尽到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例如要提供真实的个人健康资料、为每一次预约登记提供保证,对预约上门访视的家庭医生给予足够的便利等。
张英姬表示:“一旦医患沟通不好,患者是最大受害者,医生也受到了伤害。所以医生的顾虑也很多,宁愿只面对已经签约的患者。”
人员编制和经费是根源
任祖林医生所在的翠华社康中心目前仅有一个服务团队,按照5年后至少要有50%的家庭拥有家庭医生的目标,这意味着其所在的团队将服务周围社区1500个家庭。任祖林摇摇头说:“门诊量每日就有四五十人,以目前的人员安排肯定忙不过来。”
按照设想,家庭医生是需要对家庭成员健康进行长期跟踪,以对其生活习惯以及各方面进行指导,“社康中心目前许多是无编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尤其是年轻人半年一年就走了,这样也会影响效果。”
张英姬处长介绍,大部分员工的待遇需要社康自筹解决,临聘人员薪水不高,社康队伍流动性大,聘用更高素质的人员不理想。
各方求解药方
基层医生:
坐诊和上门轮班
黄晓慧医生建议,要增加工作人员和诊疗医生,将上门服务的医护人员和坐诊的医生进行轮班制,既满足普遍需求,也满足特殊要求,“而对于做得不错的家庭医生,建议政府考虑能否在招考雇员时加分,以调动其积极性。”
专家:
工作量与薪酬挂钩
长期关注深圳医改的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院长郭万达认为,家庭医生的推行机制要从经费、考核、制度安排等方面去改善。“家庭医生服务目前是免费的,但是免费的是不可持续的。这个钱是谁出?是老百姓还是政府,需要落实。”
需要将家庭医生的工作量纳入社康的考核范畴,与医生的薪酬将挂钩。
Drug Supervision Barcode Increases Costs
2011-01-12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 all drugs in bidding must have supervision barcode issued by CFDA. Without doubt, it’s very important to trace drugs throughout the supply chain. However, can drug supervision barcode really achieve this goal? CFDA alone cannot do it, it asks cooperation among differe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Moreover, who will pay the bill for the extra supervision barcode? Since there’s no compensa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in the end the cost will be added to patients.
药品电子监管统一企业纠结成本提高
文章来源:中国药用原辅料网 发布时间:2011年1月12日
自近日国家药监局公布《药品电子监管技术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及包括《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数据共享实施方案》等7个具体细则文件后,引起业界争议。
按照国家药监局早先的要求,今年3月31日前,凡生产基本药物品种的中标企业,都须加入药品电子监管网。2011年4月1日起,对列入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未入网及未使用药品电子监管码统一标识的,一律不得参与基本药物招标采购。
国 家药监局的相关设计“蓝图”显示,基本药物执行电子监管后,每一最小包装的药品,其生产及流向信息将实现实时、全过程监控;国家药监局与各省市药监局的 数据将在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实现共享,进而更好地履行药监职能;新系统还将对企业各类违规行为或潜在风险自动提出警示。
虽然药品电子监管好处显而易见,但业界目前对于谁买单的问题,还存在争议。
药品快过期系统发预警
目前,距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电子监管仅剩3个月不到的时间,《意见》及配套文件的发布无疑为全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的启动扫清了政策障碍。
《意 见》就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基本要求,并分别就监管部门、生产企业、经营批发企业制定了操作指南,此外《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数据共享实施方案》、《中国 药品电子监管网入网手册》、《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操作手册》、《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接口标准》等7个附件还对具体细则作了规定。
若上述文件顺利执行,全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将有望正式建成,特殊药品及基本药物将首先“享受”全国联网后带来的好处。
由于《意见》要求,基本药物电子监管码覆盖到药品最小包装,因此,今后基本药物将有望实现实时网上全过程监管,药品召回将“有章可循”。企业在业务操作中,如果发生异常现象,系统会激发相应的预警。
据 介绍,今后但凡遇到药品有效期临近、药品过期、批准文号过期,以及超计划生产和购买等情况,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设定的系统均会发出预警,此外,生产企业 进行生产入库操作时,如果入库药品该计划年度的累计生产入库量,超过国家局制定的年度生产计划的5%,则系统产生超计划生产预警,经营企业累计购买量超过 国家局制定的年度购买计划的5%,系统也将产生相应预警。
此外,该系统还将有助于政府部门更加有效地洞悉区内药品的生产、流通、仓储、销售情况,例如,药监部门只要一点击“药品流向查询”功能,即可获悉某一品种药品在辖区内的流通流向信息,点击“末端单位的收货信息统计”则可获悉药品在终端的流向。
投入巨大业界纠结谁买单
相较于以往的监管手段,电子监管确实可以监控药品从厂家到医院和药店的每一个环节,实现对药品生产和流通全程监控,减少问题药品流入消费者手中的风险。这一全新的监管手段无疑将给药品装上“GPS”。
另外,对于企业来说,实施基本药品电子监管可以使企业在防伪、防窜货、生产管理、库存管理、质量追溯、销售流向控制及物流管理等方面上一个台阶。
目前,这一新监管手段的实施成本一直为业内企业所纠结。
307种基本药物被纳入药品电子监管网,涉及制剂生产企业3500余家,约占我国制剂生产企业总数的七成,涉及的药品流通企业更是上万家,我国制药企业将又一次面临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一位专家表示:“政府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本应政府出钱,但现在是企业买单。”
据该位专家介绍,一个电子监管码的单贴,大概要5分钱,由于政策要求贴到最小包装为止,总的投入成本目前无法预算。
另外,专家还表示,药品电子监管要真正出成效,需多部门协同。因为“医院不归药监局管。若医院终端不愿上传数据,最终全过程监管的效果将被打上折扣。”
Behind the “Low-Price” Hospitals
2011-01-12
In 2006, the government built several so-called “low-price” hospitals. Why did the government build some other hospitals since we already have so many public hospital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statements at that time, the “low-price” hospitals should be the example of future public hospitals, where patients can receive treatments at a fair price. Now four years after that, have those low-price hospitals really achieved the goal? The answer is still very critical.
平价医院的背后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jdty39/1098646.htm
广州电视台《城市话题》有就省医院平洲分院“平价病房为何三年无人问津”的话题来采访我。说起这个话 题,我觉得是对我们当前的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警示:为什么政府办的公立医院会出现“平价病房”?我们现在的医改是否向着政府办医院的宗旨的方向走?
平价医院的定义是什么呢?好像除了我给予定义之外,没有人定义它。4年前卫生部说,“平价医院可能是我国首批真正的公立医院,在目前情况下,平价医院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能发挥重要作用。平价医院运行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地方政府投入,服务对象主要是低收入人群。平价医院机制如果运行成功,公立医院也都必须照此运行。” 从卫生部的权威论述看,承认目前的公立医院已经不是平价医院了。或者说,卫生部试图走一条“务实”的路线策略,一种无可奈何的办法。也有领导提出,已经投 入巨资建了这么多公立医院,政府还要专门拿钱出来搞平价医院,这“似乎有点儿形式主义”。“领导”的话是否正确,根本就没有必要讨论!实际上,政府又投入 多少呢?最高领导已经承认投入严重不足了。可见,我们大部分人的思想是非常模糊,不知公立医院为何物?
人 们的心是善良的,他们心想,政府办医院是应该赚钱的,不赚钱政府会办吗?他们不知道政府为什么要办医院。所以平价医院的出现,指望政府可以多出一些钱,缓 解部分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事实上,这种奢望是没有实现的。就拿平洲医院来说,政府并不没有从财政上加大一分钱投入,也没有在政策上给予扶持,而是靠 医院的一种自觉的“义举”。
目前有些地区建立的平价医院,普遍采用收支两条线,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维持日常的医疗服务。从政府官员到专家、民众也都普遍认为,要让民众看得起病,就必须增加政府投入,甚至完全依赖政府全额拨款。
放眼世界,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医院中既设立“平价医院”,同时又设立“高价病房”?政府办的医院就应该是为全社会提供平等机会的医疗服务的医院教会医院也逐渐过度到政府投入,慈善医院数量与规模逐渐缩小。这就是政府办医院的结果,也是世界公立医院发展的趋势。
由此,我对平价医院的看法在四年前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两个思考:
一、医疗改革,是否要公立医院回归它原来的本质——平价、公平、可及。为什么要发起这场今年感天动地的中国医疗改革,最重要的是要纠正已经商业化的公立性医院。目前,能够解决群众看病贵的只能依靠政府,市场已经证明无能为力了。而在中国,公立医院集中了绝大数的医护人员,也提供了主要医疗服务,要真正解决民众看不起病的难题,出路还在于政府如何使公立医院恢复其公益性,让每一所公立医院都成为平价医院。通过一种什么样的变革,能够使这类医院在政府逐渐提高拨款比例后,相应地提高其公益性色彩?政府恐怕始终不应当放弃这方面的努力。应该明白:公立医院本身就应该承担起平价医院的职责,何须另建平价医院?
所 谓公立医院,不过是公益医院的代名词,即以政府补贴与医疗保险,保证民众可以享受普遍的医疗服务。从财政上看,政府也是这么做的。公立医院是政府预算单 位,享受着免税和政府补贴,这一点决定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说得再直接点,纳税人是公立医院的出资人,医院理应为纳税人提供优质低廉的医疗服务。
但现在,许多公立医院已经因为逐利变得面目全非。我们哪一位领导,哪一位专家都会说,要改变医疗服务基本由公立机构垄断的局面,实行真正意义的医院分类管理,把公立医院都定为非营利性,把社会办医院都定为营利性。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有谁真正把公立医院“养”起来?
类似这样的承诺,曾经不止一次地给人们带来希望。但是,如果有关部门尚且不能让本应提供平价医疗服务的公立医院做到非营利性,却要另建平价医院、平价病房,是否预示着卫生部已经承认了公立医院市场化的既成事实,下决心重建公益医院系统!
如果说现在政府担心重新背上医疗这个沉重的负担,但是将来所背负的负担更加沉重,不管是以后改,还是把公立医院完全放入市场。
医疗改革不仅陷入以上“公立医院政府不投入”的怪圈,同时也陷入限制民营医院发展的怪圈。公私不分。难怪网友不断地批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持自己所属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相关利益主体只打雷不下雨……
有人这样说:承担所有改革成本的是名义公益化受益人,实则为垄断受害人的消费者。医疗改革是到了痛下决心的时候了。如果要将公立医院驱赶上市场之路,替 代的公益医院必须在此之前完成;如果要以市场化的竞争降低医疗费用,就必须赶快将公立医院从利益主体的怀抱中“解救”出来,激活竞争。
改革如同作战,最怕的是久拖不决,导致怨诟丛生,财政虚耗。曹刿论战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二、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平价的概念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只能是经营的一种策略——薄利多销,吃小亏赚大便宜。真正的“平价医院”必须是完全按照非营利模式运作、由政府财政支持、接受政府严格管制的公益性医院。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就可能沦为百姓难以受益的、走过场的“形象工程”。
医院实施“平价”多是一种经营策略,一般是基于“搭配销售”的原理基础上的。不管是政府办的医院还是其他非政府办的医院,都存在经营——成本经营是最基本的。如果医院忽视这一点,注定要倒闭的或者所提供的服务是及其有限和差劣的!
Intravenous Therapy Abuse in China
2011-01-11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the Chinese Department of Health, Chinese people receive an average of eight bags of fluids and medicines intravenously every year, higher than the 2.5-3.5 bag global average, and the most abused intravenous drug is penicillin. What is the reason of the excessive use of intravenous (IV) therapy in Chinese hospitals, even for simple ailments such as flu? (Source: WantChinaTimes)
分析称我国医疗输液泛滥成灾缘于利益驱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6日23:42 央视《新闻1+1》
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对此专家分析认为,这和医院及医生迫于生存的压力和利益的推动,不得不迎合患者不正常的要求有关。央视《新闻1+1》2011年1月6日播出节目《输液,为何泛滥成灾?》,以下为节目实录:
节目导视: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一个医学常识为什么反而会演变为输液泛滥?
医生:非常严重的(会)休克,甚至引起死亡的都有。
解说:过度输液危害巨大,面对慎重输液的医学警告,医院里却是如此场景。
患者:最好是输液,输液快一点。
解说:“输液大国”、“抗生素大国”、“感冒药大国”,药品滥用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胡皓夫:药品的收入占到整个医院的40%。
黄建始:抗生素合理应用缺少管理、缺少监督。
解说:《新闻1+1》今日关注,“请强制我们远离危险!”
主持人 李小萌:欢迎来到《新闻1+1》。
天气寒冷,感冒的人多了,像这样的画面在医院当中就是再寻常不过了,有人非常形象地把这样的场面称作是“吊瓶森林”。人们原本是在追求健康,但是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本身恰恰是在威胁着自己的健康,而且是一个长久的威胁,今天我们关注这个问题。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2011年1月6日
解说:这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这也是北京各大医院每天出现的场景:拥挤的人群,忙碌的医生,还有这成排的吊瓶。
患者:感冒了。
记者:您这是打的第几瓶了?
患者:我这是打第三瓶了。
患者1:第二瓶吧。
患者2:第五瓶了。
解说:当农历节气进入小寒这个一年中最冷的阶段,我国很多地区也同时进入了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感冒、发烧、打吊瓶,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哪家医院不是如此呢?
患者家属:发烧、咳嗽,昨天打的(点滴),今天也打了,她不吃药,她不爱吃药。
解说:输液,一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习惯性选择,正在演化成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近日,国家发改委就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字幕提示:2010年12月28日新闻 晚间新闻 8瓶!输液输出“高”水平
同期:去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全国人均输进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解说:每人8瓶,有媒体称,中国人几乎把输液当成了可乐喝,一个全民输液时代悄然到来,输液泛滥成灾,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记者:一般的时候你要是病了,是打针还是吃药?
患者:一般是输液吧,好得快,赶紧回去上班。
患者:很少感冒发烧,如果要是感冒发烧了,一般是输液,输液快一点。
字幕提示:新闻直播间 广西南宁
市民:输液快一点。
市民:不影响工作,见效快一点。
字幕提示:山东青岛
市民:吃药我觉得可能几十块钱,用不了一百块钱,应该就差不多(好)了。但吃药可能用的时间要更长一些。
记者:你还要上班吗?
市民:明天就该上班了,所以我想赶快好,就想打个吊瓶。
高燕 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有的时候病人可能恨病用药,流感是个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像现在输液的话,大部分还都是抗菌素,对他(患者)根本是没有效果的。流感的病程,自然的病程就是需要三到五天,你即使输液它也是需要三到五天才能好。
解说:今天,面对人均8瓶这个令人吃惊的数据,我们还有必要了解另外一个数据。“在我国,每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有60%左右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这通常是因为药品直接进入了血液,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屏障,再加上内毒素、PH值、渗透压等诱因导致的。”输液产生的危害应该是一个医疗常识。
高燕:能口服的就不要去输液,这是一个公认的原则。我想可能还是大家一个认识的误区,出现输液反应,这个很常见,病人轻的,可以只是有一些皮疹,注射局部的疼痛。重的话可以出现一个过敏性休克,甚至经常还能有一些死亡病例的报告。
解说:“输液治疗不等于好得快”,这张一人多高的海报就挂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的分诊台前。但是,无论是前来就诊的患者,还是为患者开药的医生,谁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在中国,输液为什么会泛滥成灾?危险的背后原因又是什么呢?
主持人:全民输液时代,像这样的总结还是少一点的好。说到这种过度输液应该是两方,医生还有病人。你觉得在这个事儿当中两方分别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
白岩松 评论员:先说这种现象。刚才就在咱们播短片的时候,你看外面的导播在耳机里都跟咱们说,他儿子为了输液要排一个小时队。说明输液不是躲的问题,而是求之不得,甚至成了某种待遇。我觉得三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患者。1,患者想快,快点儿好,由于各种各样的压力导致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现在这么着急。2,他觉得这好,别人也打,我为什么不打呢,否则就吃亏了。
主持人:高级别的待遇。
白岩松:一个求快,一个求好,而且是对比当中他要这么做。
第二,医生。1,医生第一是“被”,很多患者觉得你要不让我打点滴,你就怠慢了我,你对我不太负责任。2,由于以药养医,吊瓶可能是吃药的10倍价格,那个二三十解决了,这个要二三百,这里有利可图。
第三,我觉得也非常重要,我们也有责任,媒体、社会及整个周边环境,对输液所产生的危害做的宣传和科普太少。
主持人:岩松已经把过度输液的各种社会原因分析清楚了,我们再听听专业人士的看法,我们来连线公共卫生专家黄建始教授。黄教授,您好。
黄建始 《健康管理》杂志主编:您好。
字幕提示:电话采访《健康管理》杂志主编黄建始
主持人:有一个说法,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这样的说法您同意吗?
黄建始:这是对的。我们学医的人从开始就学到,能吃药不要打针,能打肌肉针不要打吊针。但是很遗憾,都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这完全是个误导。
主持人:为什么一个常识被人们忘记了呢?
黄建始:至少有下面四个原因:
第一,大家健康意识增强了,就像白老师说的,都追求短平快。
第二,信息被误导了。因为主要是现代社会普遍都追求快,但没有认识到快不等于好。
第三,有关职能部门在定价政策上没有尽到责任,无意间促进了输液。
第四,大部分的医院和医生迫于生存的压力和利益的推动,不得不迎合患者不正常的要求。就像我跟一个很著名的专家谈了这个问题,我说打吊针到底好不好?他说当然不好。我说为什么还要打?他说因为我不打它,它要打我,现在我们社会的这个问题没有解决。
主持人:我知道您也曾经在国外做过医生,也做过医疗方面的官员,也向您求证一个事儿。在美国输液这样的事慎重程度不亚于一个小型的手术,是不是这样,为什么要如此的谨慎?
黄建始:在国外的确是不输液。比如说,我顺便说一下,我在美国做过卫生官员,但没有做过医生,我太太做过医生。在洛杉矶有很多华人,包括台湾去的华人要求输液都不给输,因为保险公司就把他卡下来了,绝对不能做这个事,这是违反科学的。
Multi-site Practice Pilot Program in Beijing
2011-01-11
A pilot program allowing doctors work for more than one hospital is taken place in Beijing. The multi-site practice is aimed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big hospitals and to balance medical resources. Without getting crowded in big hospitals, patients can choose to see the same experts in small- or middle-sized hospitals in the future.
北京将试行一名医生在多家医疗机构执业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2月13日电 在北京看病,不用去大医院就能挂上专家号。从明年3月1日起,北京市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注册执业医师,可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2至3个医疗机构依法开展诊疗活动。
这是记者从13日公布的《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中获悉的。
目前,中国内地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医师只能在1家医疗机构进行注册执业。北京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管理办法实施后,北京市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可到北京市的2至3家医院执业。
据悉,北京一年的“专家号”仅约178万个,但一年中,希望得到专家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人与其存在巨大缺口。
今年9月,北京社区医院“集体联姻”大医院,即社区医疗机构将帮助患者转诊预约到区域内定点的大型医院就诊,且大医院必须安排患者在3日内看上病。这一举措旨在解决病人挂专家号难的问题。
负责人称,根据管理办法,北京将鼓励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鼓励精神卫生专业、儿科专业、康复等专业的医师到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多点执 业。这就意味着,今后,社区医疗机构有望迎来大专家,在传染病医院也会有心理医生、康复师等为传染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患者看病难,特别是 看专家难的情况有望缓解。
负责人表示,医师多点执业工作是北京医改过程中的探索,涉及执业医师注册制度的重大变革,涉及医师管理和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试行过程中将会遇到诸多方面的问题。相关部门会在实施后及时听取各方意见和反馈,并适时调整和出台相关政策。
另外,为支持社区医院,北京市从明年1月1日起将实施城镇老年人和无业居民实行社区首诊制度。完
Conflicts Escalated when Hospitals Outsource Morgues
2011-01-10
Many public hospitals in Guangzhou Province have outsourced the hospital morgues to professional funeral agents. When commerical companies take over the mortuary management from hospitals, it releases hospitals. However, latest news showed that the conflicts between patients and funeral companies are escalated.
公立医院缘何热衷将太平间外包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责任编辑: 明依
作者:吴帅
记者暗访时发现,广州的许多医院都将太平间 外包给了中介公司,其中不乏一些三甲医院。一位白云区某医院的职工气愤地说,他母亲在自己工作的医院过世后,竟还必须走后门,才能将遗体尽快运往殡仪馆, 一切皆因医院的太平间外包给了殡葬中介公司托管,为了推销他们的殡仪服务造成的。(12月7日 《广州日报》)
新闻中,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广州,几乎每 家医院的太平间都存在被承包出去,或者是本院管理,但是与殡葬中介公司有联系的情况。在某市级三甲医院,日常就有3家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抢客。这一种现 实看起来令人吃惊。但实际上,在很多地方,医院将太平间外包给殡葬中介公司,这其实早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媒体也多次报道过这样类似的新闻。
太平间在商业化色彩很浓的殡葬公司的管理 下,为了推销殡仪服务,不买寿衣就扣留尸体,这是一种很不妥当的商业行为。足以见证在商业化的管理下,给公共利益带来的侵害与干扰。关键的问题在于,公立 医院缘何热衷将太平间外包?要知道,医院太平间属于一种公益性非盈利殡葬设施。各地一些政府相关部门早就多次发出警告令,医院不得将太平间向其他单位和个 人承包或租赁。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离不开如下原因。
首先,是很多医疗机构自身不愿意管理太平 间。太平间是保存病逝患者尸体的地方,要使设施完善、设备正常运行,又要保证公益性服务,这自然意味着一种不小的经济负担与人力负担。而在利润很丰厚的殡 葬服务这一块,医疗机构却无经营资质,得不到好处。所以对他们而言,自己经营太平间就往往意味着吃力不讨好的活。所以,他们自然愿意将之承包出去。
其次,当某一种违规行为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 现象,另一面也足以可以见证出来源于政府部管理上的失位。在一次记者采访中,某医院负责人就曾坦言,医院太平间管理比较混乱不能一味怪医院或从业者。近年 来,政府部门推出的殡葬改革许多力气都花在取缔土葬、整顿丧葬用品市场或禁止户外搭棚治丧等方面,但医院太平间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设施是否配套、收费有无 标准,相关职能部门过问不多,所以才形成了管理上的漏洞。
在我看来,这一种管理不到位,不是因为政府 执法管理部门真不知情。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当前对公立医院的卫生投入严重不到位,导致医疗机构在提供公益性服务上,不是有心无力,就是缺少动力与热 情。地方卫生部门等政府监管机构只好对之实行很宽松的选择性执法管理。不是事态被媒体曝光得太严重,他们对之就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何祛除这一种社会乱现象?关键在于医院不 再将太平间外包,愿意承担起对之的管理,为公众提供那一种带有公益性色彩的服务。这就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卫生及相关监管部门要动起来执法,落实纸面的规 定,严禁公立医院将太平间外包。二是政府部门对公立医院不但要实行严格管理,还要保证足够的、稳定的卫生财政投入,使公立医院能够并且愿意公益性起来,承 担起自己管理太平间的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避免公立医院的太平间被商业利益绑架,侵害到大多数人的正当权益,以至于被卷入太多的是非旋涡之中。
China Recalls Weight-loss Product 10 Years after It Entered the Market
2011-01-10
Qumei,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weight-loss product in China, has been recalled across the country over concern that the diet pills contain sibutramine which the could lead to an increased risk of heart disease. Question is why did the government first recall the product after it had been well sold for over ten years? In addition, why it is so easy for everyone to get the drug even if it contains sibutramine, which is concerned as prescription drugs?
问题减肥药为什么卖了十年才被禁
作者:沈积慧 梁应杰
来源:中国食品科技网
上周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紧急公告,宣布停止西布曲明制剂和原料药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已上市销售的药品由生产企业负责召回销毁。药监局认为,使用西布曲明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减肥治疗的风险大于效益。
含有西布曲明的减肥药中,太极集团出品的曲美名气最大,该集团已发布公告,停止减肥药曲美在中国的销售。
曲美杭州下架
昨天,记者走访了杭州市体育场路与庆春路的多家药店,被告知曲美、澳曲轻、曲婷等盐酸西布曲明口服制剂均已下架。一家药店的负责人说,按药店规定,曲美一直作为处方药销售。十月初已经停止曲美的销售。
在九洲大药房和华东大药房,处方药类的减肥产品已经全部下架,现在店里主要销售的是减肥茶和左旋肉碱。
在生产曲美的太极集团官方网站上,公司产品一栏里已经没有曲美这一产品。昨日,太极集团股票大幅跳空低开,最终下跌2.64%,远输于同类股票。
杭州市药监局的沈副主任说,前天,药监部门已经向药店等药品零售企业发出了下架的通知,接下去还会进行市场检查。96311食品药品投诉热线的工作人员说,之前没有接到过曲美等减肥类药品的投诉电话,不过最近曲美宣布被召回之后,打电话进来咨询的人明显增多。
用药风险大于减肥效果
已经卖了10年的曲美减肥药,为什么会被突然叫停?
杭州市药监局不良反应中心的陈处长说,药品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各不同,药监部门对于某种药品收集到多少种不良反应后才做出召回处理并没有统一标准。比 如很多治疗癌症的药物本身具有很大的副作用,但是从评估的结果来看,治疗癌症的效果大于各种副作用的风险,“但对于曲美,目前国家最新的评估证明,发生各 种副作用的风险大于减肥的效益。”
事实上,西布曲明自出现之日就伴随着很大的争议。学术界一直对此类药物的风险存在异议,却缺乏大样 本权威试验数据作为支持。直到最近欧洲药监局发布了“西布曲明心血管终点事件研究”。该研究邀请了1万多名试验者,试验数据显示,样本服用“西布曲明”3 年平均减重仅约2.7公斤,而由此引发的死亡和心血管事件概率上升了约16%。结论是西布曲明的减肥治疗风险大于效益。这直接导致了含西布曲明药品在欧盟 和美国的停产和退市。二十几天前,美国雅培公司的减肥药诺美婷因含有西布曲明被责令下架。此前,欧盟药监部门已将该药撤出市场。
陈处长说,一种药品从向药监部门提出申请到获准进入市场,程序非常严格。经过技术审评、临床试验等程序后,被验证是安全的,才被允许进入市场。
进入市场之后,不良反应中心对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收集,并进行风险和效率的评估。如果收集到的不良反应证明风险大于效益,将对药品进行警示或召回,“所以药品的说明书其实是在不断调整的,有些说明书上会用黑体字注明‘警示’字样。严重的将直接召回。”
国家药监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5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西布曲明相关不良反应报告298例,主要不 良反应表现为心悸、便秘、口干、头晕、失眠等,多为说明书已载明的不良反应,目前无死亡病例。今年2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了西布曲明的安全性信息,提示这一 药品可能存在的风险,建议必须严格按适应证用药,控制用法用量,并要求企业修改完善说明书,警示用药风险。
处方药被卖成保健品
目前,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减肥药只有两种,一种是奥利司他(赛尼可),另一种是西布曲明(主要有曲美、澳曲轻等)。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隋向前说,西布曲明一直是有争议的成分,有专家认为经常服用可能会引起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不过目前还没有在临床上碰到过服用西布曲明成分引发心血管疾病的情况。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药店专业人士说,西布曲明因为具有抑食的作用,目前只存在于减肥产品中。而在各种减肥产品中,曲美是商业化最成功的。
这位业内人士说,虽然含西布曲明的减肥药品是处方药,必须有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不过有些小的药店不需要处方单,也可以买到“曲美”胶囊。事实上,购买减肥类保健品也存在一定风险,“有些减肥保健品会有禁用药品成分的情况,购买减肥类产品最好先咨询医生。”
西布曲明
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上世纪90年代问世,具有兴奋、抑食等作用,它有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厌食、失眠、肝功能异常等危害严重的副作用,含西布曲明的药品属处方药,应凭处方购买。
含有西布曲明的减肥药雅培诺美婷1997年获美国FDA批准推向市场,2000年获准在我国上市。
由于减肥市场巨大,诺美婷上市后的市场表现迅速引起国内厂家仿制的热潮,太极集团的曲美、南京长澳制药的澳曲轻、西安圣威制药的曲婷等盐酸西布曲明口服制剂的代表产品都在这一时期推向市场。
国家药监局网站的信息显示,西布曲明的国产药(包括原料药)共有45个品种,制剂29种。
记者手记
警惕药物毒副作用
“曲美”事件,让我想起了“反应停”。
在现代医学里,“反应停”是最常被提及的一个代表邪恶的名字。
“反应停”是在1953年由一家德国公司作为抗生素合成的,合成后发现它并无抗生素活性,却有镇静作用,于是在1957年作为镇静催眠剂上市。厂商吹嘘 它没有任何副作用,不会上瘾,而且可用于孕妇治疗晨吐、恶心等妊娠反应,是“孕妇的理想选择”(当时的广告语)。“反应停”很快风靡欧洲各国和加拿大。
后澳大利亚产科医生威廉·麦克布里德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报告“反应停”能导致婴儿畸形。从1961年11月起,“反应停”在世界各国陆续被强制撤回。
“反应停”致畸事件是药物审批制度不完善的产物,由于厂商急功近利,使全世界诞生了约1.2万名畸形儿。这一悲剧增强了人们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警觉,也完善了现代药物的审批制度。
事实上,国内在2004年也出现过类似的教训。沸沸扬扬的“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事件,最终因国家有关部门将“关木通”从《中国药典》中剔除换为“木通”而画上了一个算是圆满的句号。
这几天持续关注“曲美”事件,最令人不“爽”的是,为什么一开始就存在争议的西布曲明,最终还是摆上了药店的柜台,而且经历了漫长的10年时间,在含相同成分的药品在欧盟和美国停产和退市之后,国内的主管部门才最终喊停呢!
看上去,我们有一套几乎完美的审批程序和完善的监测估评系统,但总是扮演迟到者的角色。提高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警觉,或许西布曲明的评估报告就不会比别人迟一步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