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Pages
-

SmartMedCN

Schlagwort: ‘Procurement’

Jointown Eliminated From Medical Consumables Distribution in PKUPH

June 7th, 2014 | by

Jointown was the exclusive distributor of medical consumables in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in the past five years. However, it’s reported that PKUPH has officially stopped their cooperation with Jointown in terms of medical consumable distribution last month. Although Mr. Wang Shan, the hospital president of PKUPH, would like to renew the partnership with Jointown, the most hospitals staffs were against it, said one hospital insider.

九州通落标北大人民医院医药物流项目

来源:经济参考报
核心提示:记者27日从消息人士处获悉,九州通上月落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用耗材供应链物流服务延伸项目。最终北大人民医院选择了另外一家企业,但他并未 透露这家企业的名字。这意味着运行五年、业内著名的“北大人民医院模式”瓦解。

记者27日从消息人士处获悉,九州通上月落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用耗材供应链物流服务延伸项目。最终北大人民医院选择了另外一家企业,但他并未透露这家企业的名字。这意味着运行五年、业内著名的“北大人民医院模式”瓦解。

“主要原因是北大人民医院觉得九州通在医疗器械配送方面不太专业。”上述消息人士指出“尽管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很推崇九州通,但底下很多人员都反对与九州通合作。”

九州通相关人员27日表示,目前公司尚未接到北大人民医院终止合作的信息。“除了与北大人民医院合作外,九州通已与全国很多医院合作,取得了医院的好评。”

九州通与北大人民医院的合作始于2009年。九州通在2010年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中称“九州通为北大人民医院设计与开发的医用耗材采购、库存与管理软件和信息系统,在医疗机构的医用耗材和药品的物流管理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王杉很认同双方的合作模式。王杉当年在商务部的会议上指出,人民医院当时的实际问题有:一是药品、耗材供应商有200至300 家之多,管理难度大,服务标准难以统一,送货时间易冲突;二是医院科室多,采购收集、订单处理工作量大,各部门物质消耗成本核算困难,库存控制压力大;三 是库存管理问题,院内拆零分包工作量大,药品非正常损耗严重;四是发货与配送需求大量操作人员,配送效率不能满足科室需求。“九州通作为中国最早实施医院 物资供应链平台的企业,其拥有的先进物流信息技术水平,能解决医院的实际问题,因此选择了九州通作为人民医院唯一的医用耗材供应商。”

据悉,该合作模式曾引起了商务部及国内众多医疗机构的广泛关注,并被商务部作为首批三大医药物流服务延伸工程之一,进行全国推广。因此,“北大人民医院模式”也成为医药物流延伸服务的样板工程。

财报显示,2013年,九州通实现营业收入334.38亿元、净利润4.71亿元。公司通过推进医院药房托管、耗材供应链管理模式、医院药房物流管理等服 务模式,推动公司在医院纯销业务的增长,公司继续大力拓展中高端医院市场,加强重点医院的销售服务。“公司在二级及以上中高端医疗机构完成含税销售额 45.1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8.97亿元增长55.87%;二级及以上医院客户数达2321家,较期初新增116家。”(曾亮亮)

Guangdong Canceled Price Ceiling for 5,000 Drugs

May 24th, 2014 | by

Guangdong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announced that they had canceled the maximum retail prices for almost 5,000 essential drugs 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 initiative of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to produce low-price drugs.

广东拟取消近5千种低价药最高限价 药企仍担忧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医药卫生网

5月19日,广东省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取消列入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公示》,拟对以往涉及的4894种低价药计划取消最高零售价格。公示截止时间为5月25日。

据南方周末网报道,5月8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取消283种低价西药、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共涉及533个品种中的1154个剂型。生产企业可在西药日均费用不超过3元、中成药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价。

而在此之前,4月中旬,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从生产、流通、价格、招采、使用等各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方式只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

据《信息时报》4月18日报道,为贯彻《意见》精神,广东在实施全省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中,将对常用低价药品,即医保目录品种日均使用费用3元以 下,基本药物西药日均使用费1元以下,中成药1.5元以下的,以及临床必须且采购困难品种实行价格上的保护,以防止因竞价而被淘汰,从而鼓励药品生产企业 生产供应低价药品。

据介绍,广东将通过已实施的第三方药品电子交易平台,加大对常用低价药品的监管。

各地低价药增补序幕拉开

据《羊城晚报》报道,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应在2014年7月1日前向社 会公布本级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清单。于是,就在低价药清单发布不足一天的时间内,河南、新疆两地快速启动低价药增补工作。地方低价药增补工作序幕就此拉 开。

据悉,此前安徽、广东等部分省份都曾制定过地方的低价药标准,均比发改委标准严苛。如广东在2011年就曾制定过《低价药品目录》,标准按日平均使用费用计算,西药及生物制品≤1元,中成药≤1.5元,远低于国家标准的3元、5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按照国家的标准,各地低价药品清单有可能会非常庞大,有些已经有地方标准的省份可能不愿因为国家标准而松动,更倾向于地方标准。

目前,除了广东已经公示低价药清单之外,辽宁省物价部门也正在开展低价药品清单调查,有望在7月1日前公布低价药品清单。

据《辽沈晚报》报道,据辽宁省物价部门介绍,国家发改委的低价药品清单主要是针对国家定价药品目录制定的,辽宁省即将制定的低价药品清单主要是针对辽宁省政府定价药品目录中的药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辽宁省即将制定的清单是对国家清单的增补。

业界担忧低价药的前途

据前述《辽沈晚报》报道,据发改委通知,进入低价清单的药品,将取消针对每个具体品种规格的最高零售限价,允许生产经营者在不超过规定日均费用 标准的前提下,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制定具体购销价格,让生产企业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以此来保障部分常用药品的供应,缓解百姓的看病负担。

《齐鲁晚报》援引《证券市场周刊》报道,被纳入低价药名单中的企业无论药品能否提价,都已经规避了近期困扰中药企业的产品降价风险。而国家发改 委公布的低价药清单显示,目前多家上市公司的中成药独家品种被纳入其中,如中新药业的速效救心丸、云南白药的云南白药酊、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等。对此业 内人士表示,清单内药品价格的天花板将会被抬高,因此将利好于竞争压力较小的独家品种。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让低价药品价格回归市场机制。同时取消招标办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不过,他同时也认为政府放开价格管制基本上不会影响价格稳定。

在于明德看来,全国5646家制药企业,总计18万多张批准文号,开工率最高70%,最低27%,固体制剂平均50%左右,药品市场总体上是严 重供过于求的;绝大多数药品是同品种多家生产,竞争十分激烈;不同药品品种之间有较强的相互替代性,除极少数专利药品外,想独霸市场取得支配地位几乎是不 可能的。

据前述《羊城晚报》报道,由于目前国家卫计委仍未发布具体招标指导意见,业界对低价药的前途仍十分担忧。

有消息称,目前卫计委已经内部下发关于低价药采购的征求意见稿,思路大致是,“县以下集中采购、集中支付,县以上医院议价”。

由于“唯低价论”在此前的基药招标就颇受争议,很多品牌企业因为成本远高于招标价而不得不退出。因此,对于低价药的招标,企业始终心存担忧。

“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不取消价格分的话,不排除会有企业故意压价来进行恶性竞争,对于必须保证质量的品牌药来说,药品仍然无望进医院。”白云山中一药业董事长张春波说,“究竟低价药政策是不是利好,现在仍在观望。”

China to End Price Limits on 530 Drug Products

May 13th, 2014 | by

China will remove price caps on 280 western drugs and 25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ccording to an announcement from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Producers of these products will now be able to set prices according to the cost of production. However, the NDRC asked local authorities to monitor the prices of these products and report any large increases. (Source: ChinaBioToday)

530种低价药最高零售价放开 龙头药企将迎利好

来源:医药卫生网

《低 价药品清单》虽然仅涉及530个品种,但是由于每个品种又分为不同剂型,实际药品剂型超过1000种。在清单之外,各地区还可以增补。分析人士认为,从药 企的角度看,此次价格管控的放开,将明显有利于企业借助销售低价药品提高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低价药是薄利多销,对龙头医药生产企业来说是利好。
分享到:

 

发改委公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同步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清单》(以下简称《低价药品清单》)。
记者了解到,此次放开的药品种类共530种,其中包括280种西药、250种中成药。生产企业可在西药费用日均不超过3元、中成药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价。
记者进一步梳理统计发现,《低价药品清单》虽然仅涉及530个品种,但是由于每个品种又分为不同剂型,实际药品剂型超过1000种。在清单之外,各地区还可以增补。
分析人士认为,从药企的角度看,此次价格管控的放开,将明显有利于企业借助销售低价药品提高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低价药是薄利多销,对龙头医药生产企业来说是利好。
低价药或将大量入市
按照发改委的意见,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方式将从整体上得以改进,对现行政府指导价范围内日均费用较低的药品(低价药品),取消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价格。在日均费用标准内,由生产经营者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及竞争状况制定具体购销价格。
在低价药品种的遴选上,将以日均费用标准为基础,《通知》明确要求,日均费用根据现行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价格 (政府未制定最高零售价格的,按全国平均中标零售价格计算)和按药品说明书测算的平均日用量计算。现阶段低价药品日均费用标准为: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 不超过5元。
同时,低价药品清单进入和退出机制得以确定。《通知》指出,实行政府指导价的药品,因价格或用法、用量发生变化导致日均费用符合低价药品标准的,价格 主管部门要及时将其纳入低价药品清单;属于发改委定价范围内的药品,在调整清单前,可由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先行调整。
对于管理那些因价格上涨退出清单的药品,发改委也有明确要求。《通知》指出,对因成本上涨或用法、用量发生变化导致日均费用需突破低价药品标准的,要 及时退出低价药品清单,由价格主管部门按权限重新制定最高零售价格;其中,属于发改委定价的药品,在发改委重新定价前,暂由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制 定临时零售价格。
对于如何完善低价药品价格调整机制,发改委表示,取消低价药品最高零售限价后,应加强价格行为监管,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做好相关药品生产成本和实际购销价格监测工作,密切跟踪低价药品市场价格变化。
对低价药品价格变动频繁或变动幅度较大的,价格主管部门要开展专项调查,重点监管企业不合理提价行为,同时加强价格监督检查。
发改委进一步表示,接下来,还将加强政策联动,加强价格、采购和报销政策的有机衔接。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低价药品采购办法,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认为,此次放开的280种西药、250种中成药的共性都是面临退市的低价药。低价药入市,一是降低患者的用药成本;二是在切除 “以药养医”的毒瘤后,低价药品和高价药品之间大都存在一定替代关系,医生在处方里选择低价药的可能性增大。“接下来,低价药将会大量入市。”
企业价格操作空间变大
记者进一步统计梳理发现,《低价药品清单》虽仅涉及530个品种,但是由于每个品种又分为不同剂型,实际药品剂型超过1000种。在清单之外,各地区还可以增补。
按照《通知》要求,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应在2014年7月1日前向社会公布本级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清单。
“与基药目录对比来看,这次出台的低价药目录,大概存在50%左右的重合,也就是说,大部分省份在第一轮基本药物招标中,中标价为‘0~3元’的药品 占基药数量的50%。对于地方相关企业来说,在招投标的时候,操控价格与费用的空间更大”,昨日,一名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
郭凡礼认为,从药企的角度看,此次价格管控的放开,将明显有利于企业借助销售低价药品提高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而且上市公司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对低价药进行规模化生产,低价药是薄利多销,通过“走量”同样能够给医药公司带来稳定收益,对龙头医药生产企业来说是利好。
但记者注意到,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一贯的指导思路,有基药目录做指引即可,并没有明确表示推广出台其他药品目录之意。对此,上述业内专家补充道,未来地 方在操作药品招投标时,需要从已有的国家级基药目录、省级基药目录、医保目录,以及现在刚刚出台的低价药目录等综合考虑,从新医改的角度来说,政策的执行 落实,“变得更复杂”。
再从增补的角度来看,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在“增补”层面的博弈一直存在,中央想将一些疗效好、生产厂家较多的产品放进基药目录,而地方增补的又是一些竞争并不激烈或独家的品种。如果地方增补热情再度被“激发”,恐对地方药品市场以及患者利益不利。
为找到上述博弈过程中的利益平衡点,国家卫生计生委屡屡推出“收紧”举措。早在2013年中旬,国家卫生计生委就曾收紧地方增补基药的权限,要求各地应完善增补工作程序,坚持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增补,不将增补权限下放到市县及以下。
2014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博弈加码,再次下发关于基药使用管理工作的征求意见稿,强调要规范基药增补品种的使用,仅为增补品种在基层医药市场留下不足三成空间。
但即便如此,也未能抑制住地方增补基药的热情。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各地基药增补就暗潮涌动。江西、山西、重庆、青海等省市增补品种在200个左右,用药大省广东今年增补扩容一度逼近300个,原增补的200多个品种还继续沿用。
上述业内人士预估,随着政策的推广实施,接下来,各地低价药品清单数量有可能会非常庞大。未来相关部门之间应做好协调,目前,药品集中采购以省级为单 位进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分为基药招标和非基药招标,还涉及到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等相关目录中药品的招标。目前,全国各地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普 遍由卫生计生系统在主导,部分省市也出现了社保参与招标的现象。
“今后,低价药品清单与不同类型目录如何协调,基药招标和非基药招标如何协调,不同招标执行部门如何协调,同样值得关注。”上述业内专家认为。
相关内容
廉价药频玩“失踪”供应短缺催生低价药政策出台
感冒通、扑热息痛、氯霉素眼药水、速效伤风胶囊……越来越多“老药”正离开人们的视野,而环磷酰胺、鱼精蛋白等救命药的短缺更让患者直接面临生命危险。
对这些消失或短缺的药品来说,低价是其共同的特点,此次发改委出台的低价药管理新政将给这些救命药、低价药生产注入一剂强心针。
10元内药品消失厉害
2013年,治疗甲亢病的廉价常用药——甲巯咪唑片在全国紧缺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最高零售价限价不高,尤其是招标过程中“唯低价是取”的政策是造成药品短缺的重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规格为每瓶100片、每片5毫克的甲巯咪唑片全国零售最高限价为4.9元/瓶,而药品要进入医院必须经过招标,在统一招标过程中又是“价 低者得”,厂家想中标就必须低价。甲巯咪唑片生产厂家燕京药业生产的药品在多省的中标价仅为1.68元/瓶,其余厂家的中标价格也相差无几,都是一两块钱 的“白菜价”。
由于产品利润低,甲巯咪唑片遭到生产企业集体弃产。目前,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有甲疏咪唑片生产资质的企业有13家,但是除了燕京药业外,其他片剂生产 企业大部分已经停产。由于供应短缺长期得不到缓解,高价的外资药都开始供不应求,患者纷纷打“飞的”到燕京药业排队购买药品。为了满足供应,药企还开出了 “每人限购5瓶”的苛刻条件。
甲巯咪唑片市场短缺并不是个案。有医生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后发现:10元以内,特别是1元以内的价格低、利润空间小的药品,消失得尤其厉害。如20片才0.6元的扑热息痛、1元左右一瓶的氯霉素眼药水等都越来越难买到。
各地探索低价药政策
救命药频喊救命,廉价常用药屡遭弃产,在业界并不是一个难解的谜。
安邦咨询医药行业研究员刘忠堂介绍说,药品降价被当做解决“看病贵”难题的一大法宝,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则是实现药品降价的有效途径。廉价药由于 上市时间较长,在历经多次降价潮后中标价越来越低,但近几年随着人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新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质量标准提升等原 因,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药品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价格倒挂,严重挫伤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中标厂家宁可停产,也不愿亏本生产。
为应对这种问题,各省市开始探索应对政策,对低价药“开绿灯”成为常用做法。北京、广东、上海、湖南、山东、河南等省市对低价药品采取了政策倾斜。如 北京对于进入低价药、短缺药目录的药品,直接挂网,不再以价格高低作为中标依据;广东省规定只要通过经济技术标,符合入市的生产企业均可中标。
此外,定点生产是另外的一种解决办法。2012年11月,《关于开展用量小、临床必需的基本药物品种定点生产试点的通知》下发,政府希望通过定点生 产、统一定价的方式,缓解部分基本药物供应短缺的问题。2013年6月,卫生计生委遴选出麦角新碱、去乙酰毛花苷、氨苯砜片、普鲁卡因胺、洛贝林和多巴酚 丁胺等6种药品,进行定点生产的试点。
但定点生产的解决方法后来并未大规模推广,去年以来,对低价药“开绿灯”成为舆论导向。有媒体报道称,2013年底发改委将出台低价药品目录,目录将纳入890种药品,对低价药拟取消最高零售价,改为在日使用费用范围内由生产企业自主定价。
但是,此政策当年并未出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发改委价格司宋大才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低价药目录并不是发布目录这样一个简单事情,包括招标等各方面都需要有针对性的配套措施。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卫计委等8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改革价格管理、完善采购办法、建立常态短缺药品储备等相关政策保障低价药品的供应。此通知中称,发改委将出台低价药清单,此次清单的出台正是对上述内容的回应。

A New Regulation to Ensure the Supply of Low-Price Drugs

April 24th, 2014 | by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China, the Stat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f China and six other departments have jointly issued “The Guidelines for Ensuring the Supply of Common Low-Price Drugs”. According to it, drugs listed among the low-price drug list should be tendered and bid online and won’t have the maximum retail price limits so that their prices can be determined by costs and the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Source: CCTV)

 八部委取消低价药限价 国产药品能否挑大梁?

21世纪经济报道

 

核心提示:有望在今年6月全面启动的短缺药品招标定点生产和低价药目录公示工作,足以搅动中国药品市场的半壁江山。

21世纪经济报道 4月15日,国家卫计委、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商务 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卫药政发〔2014〕14号)(简称“《意见》”)。其中首次明确指出: “对纳入国家低价药品清单的药品,取消针对每一个具体品种的最高零售限价。”

取消最高零售限价后,生产经营者被允许在日均费用标准内,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制定或调整零售价格,保障合理利润。各地根据日均费用标准,确定本省(区、市)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清单。

随着《意见》的发布,被业内称之为“低价药目录”的这份取消限价产品名单也呼之欲出。

有望在今年6月全面启动的短缺药品招标定点生产和低价药目录公示工作,足以搅动中国药品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如今,由于卫计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目录名单中药企的选择透露了明确的偏好,已然引发了内资药企的集体狂欢。

卫计委方面表示:“引导医务人员尽量用价廉质优的药品,能用便宜的不用贵的,能用仿制药不用原研药。”此言一出,立即被业内广泛解读为口碑占优但价格略高的外资药品将被挤出名单。

然 而,依靠仿制药、国产药扛起这一目录的做法也让业界忧心忡忡。“目前国内仿制药的质量仍远低于欧美仿制药的水平。仿制药研发需要做到与原研药物基本一致, 至少需要一千万的投入和不低于五年的时间,而这些成本已远远超出国内大部分已上市仿制药所在企业的承受水平。”北京秦脉医药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顾问陈哲 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日均费用标准争议

近年来,一方面“蜀中事件”、“毒胶囊事件”等唯低价论的招标倒逼现状不断刺激着医患的神经,另一方面,鱼精蛋白、凝血八因子等低价常用药因利润稀薄而消失于市场也让有关部门头疼不已。为调和常用低价药的平价特性与企业生产积极性,“低价药目录”及配套方案应运而生。

“ ‘低价药目录’正是针对目前国内基药招标现状而做出的配套补救措施。虽然各地基药招标风格不同,但价格标起的决定性作用都不言自明,企业为进入目录恶意压 价的情况屡有发生。不少成熟企业都纷纷表达出了‘企业不进基药会死,进了基药死得更快’的担忧。”有医药行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低价药目录”的设置来看,是将名单中的药品从原本各地基药招标后的最高零售限价中“赦免”了出来,在相对条件下将自主定价权还给生产经营者,按照独立的日均费用标准这一定价机制进行重新销售。

不 过,政策的推进并不算顺利,曾传出该目录890种药品的大名单也在内部被否,而如何制定出公允的日均费用标准更成为了此番药品定价改革的难点。自2013 年下半年以来,有关低价药日均费用的业界版本已经翻新了数轮,有来自发改委内部的声音也曾暗示“日均费用的制定已在内部进行了多次反复”。

其中,较具可信度的一个版本是将每日用药的费用标准控制在“化药3元、中药5元以下”的列为低价药,但由于不断有内资企业(尤以中药企业居多)对标准和目录名单进行公关,存在进一步压缩日均费用限额的可能性。因而最终6月的官方版本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就政策的导向来看,内资企业无疑是新政的受惠者。广药集团总经理助理黎洪近日就公开表示,如果按照上述日均费用标准,广药集团70%以上的主销品种均能列入低价药范围。

然而,前述医药人士表示,日均费用的计算基础在于药品每日用量和单位价格两项。此前国内医药市场就曾出现过企业为增加销售而修改药品说明书、刻意加大用药剂量的多个先例。如何在后续监管上跨部门有效开展合作就成为了遏制那些企业潜在违规行为的关键。

质量托底难题待解

遗 憾的是,目前国内仿制药距离一致性的水平仍有时日,这也让业界关于仿制药在“低价药目录”中挑大梁表现出了悲观。由于国产仿制药质量在业界口碑不 一,2012年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始对国内有关仿制药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工作,以此作为药品流通的重要前提,确保质量与外资原研药相当的情况才 能流通,叫停一系列问题仿制药的生产。

“目前中国仿制药尚无参比制剂目录和上市药品溶出曲线等信息数据库的例子,国内仿制药注册仍然缺少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具体规范要求,这些都是短期内难以逾越的现实障碍。而实际导致的显性结果就是,中国药品现阶段仍鲜有能进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药品采购系统的案例。”

以 上海对2007-2009年进口药品和同期地方抽检药品的数据为例:进口药品检验总体不合格率均维持在0.1%以下,而国产制剂抽检不合格率则为3%左 右。在总体不合格率、各流通环节的不合格率以及主要剂型的不合格率方面,国产药品的数字均明显偏高,国产仿制药的信任危机仍未被彻底破除。

陈哲峰强调,同一药品的质量判别需要依赖一整套科学、系统性的综合评价体系,而如今的现实情况却是有关部门受到人力所限,难以全面开展对已获国家批准许可的18.9万个药品进行上市后再评价与一致性评价。

“目 前国内上市流通的药品中,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企业执行的药品质量标准不一,大部分企业执行的是各类国家标准,只有部分合资企业和近30家 国内领先的龙头药企才会执行更为严格的欧美国标。部分企业对强化质量管理的自律性很差,面对恶性竞争甚至愿意牺牲产品质量。” 陈哲峰表示。(编辑杨颢) 返回21世纪网首页>>

China Goverment Tackles Drug Shortage Crisis

January 30th, 2014 | by

Low-price drugs such as Tapazole have been disappearing from the market due to narrow margin.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cluding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are working on a new mechanism to balance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pharmaceuticals and the public demand for affordable and effective drugs, said the spokesman of NHFPC.

Tapazole is chosen for a trial project of centralized production, procurement and distribution to ensure the supply. (Source: Chinadaily)

甲巯咪唑将实行统一配送

来源:健康报

本报讯 (首席记者曹 政)1月2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做好短缺药品甲巯咪唑生产供应保障工作。全国各省(区、市)将遴选配送企业统一配送甲巯咪唑,确保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患者用药。

甲巯咪唑片(又称他巴唑),是一种治疗甲亢的常用药。2013年7月,国产甲巯咪唑在部分地区出现“药荒”问题,在有的城市甚至“一盒难求”。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甲巯咪唑供应短缺问题,国家已将甲巯咪唑列入第一批定点生产试点品种。北京燕京药业有限公司作为甲巯咪唑原料和制剂定点生产企业,已 具备每月稳定生产甲巯咪唑(5mg)1亿片的能力,能基本满足全国市场需求。但由于供货企业变更,采购价格出现波动,生产、配送企业尚未建立稳定的供销关 系等原因,部分省份甲巯咪唑仍不能正常供应配送,影响到患者临床用药。

通知要求,为尽快缓解甲巯咪唑供应短缺问题,原则上以省 (区、市)为单位遴选1家配送企业承担甲巯咪唑统一配送,以便与燕京药业做好产销对接,最多不能超过3家。各地可从本地区规模大、配送覆盖面广、配送率 高、服务好的配送企业中选择。配送企业从燕京药业采购药品实行现款现货。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必须货到付款,并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最高零售指导价 (5mg×100片,4.9元/瓶)销售甲巯咪唑。

此外,为了方便患者及时、直接购药,中国医药集团帮助燕京药业在全国省会城市布点了31个甲巯咪唑零售药店,相关信息已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上公布。

有业内专家表示,此前为解决部分小品种药物短缺问题,相关部门提出“实施国家统一定点生产、统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储备”,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这一制度设计一直未能落地。此次甲巯咪唑采取定点生产及统一配送,也是对上述机制运行的积极探索。

Glaxo Says It Will Stop Paying Doctors to Promote Drugs

December 19th, 2013 | by

GSK will no longer pay doctors to promote its products and will stop tying compensation of sales representatives to the number of prescriptions doctors write, its CEO said Monday, effectively ending two common industry practices that critics have long assailed as troublesome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announcement appears to be a first for a major drug company — although others may be considering similar moves — and it comes at a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ime for Glaxo.(Source: New York Times)

 

GSK销售新政:不再给医生回扣

来源:东方早报

在中国市场涉嫌腐败案曝光后,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开始改革销售策略,以期重塑形象。
当地时间12月17日,葛兰素史克宣布,将改革其销售及营销产品的方式,销售代表的薪酬与医生开药数量不再挂钩,而是与改善病患疗效和全公司业务挂钩。葛兰素史克预计,将在2016年前,在全球落实上述计划。
葛兰素史克首席执行长安伟杰(Andrew Witty)称,相关改革已酝酿多时,与其说它们与该公司在中国被调查相关,不如说它们与葛兰素史克的整体改革(涉及透明度、药品供应,以及采用信息技术)相关。
不再给医生回扣
根据葛兰素史克公布的新闻稿,此次改革主要包括两块内容,分别是销售代表的收入和向医疗工作者的付款。
葛兰素史克称,未来不会对销售代表设置个人销售目标,而是根据销售代表的技术知识、为患者提升治疗效果的服务质量,以及公司全球业绩来计算报酬,该措施 将从2015年开始实施。这一措施与葛兰素史克2011年在美国推出的计划类似,当时推出的“患者优先”计划,据称显着提升了用户对该公司美国制药业务的 满意度和参与度。
相比之下,外界更为关注的是,葛兰素史克如何落实不给医生回扣一事。该公司称,将会终止向医疗工作者提供财政支持,以便能在开处方或影响处方决定的听众面前为产品代言,还会终止赞助医生参加医学会议。这些计划将从2014年年初开始,预计2016年前落实。
英国金融时报称,据信葛兰素史克目前这方面的支出达到每年逾5000万英镑。
不过,葛兰素史克强调,仍会赞助独立的第三方的医疗培训。该公司还称,将给医生支付合适的费用,用于该公司赞助的医学研究或市场研究等,“这些活动很有 必要,将让葛兰素史克了解到医生对特定疾病的看法……让公司有效、合适地就药物的优点和风险进行沟通,以满足患者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曝光的葛兰素史克在华行贿案件中,该公司就曾经给医生提供所谓的差旅费,用于参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会议和讲座。
此次大刀阔斧的改革也被外界认为将触及不少人的利益,包括目前葛兰素史克的销售员工,以及依赖葛兰素史克资金的医生们。
开创药企先河?
制药公司向医生支付一定数目的金钱,鼓励多开出自家公司产品的处方,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
纽约时报指出,几十年以来,制药公司一直在给医生付费,让他们在医学会议和其他医药界人士集会上为自己代言,因为这些公司认为,医生最有可能看重有威望的同行的意见。
英国金融时报则称,葛兰素史克此举将是医药行业的开先河之举。
纽约时报援引哈佛医学院医学教授杰里·埃冯(Jerry Avorn)的话说,葛兰素史克的做法就相当于承认,对于医生而言,了解产品最佳的方式,并非通过那些收了医药公司钱的同行的介绍。
国际销售营销公司致盛咨询公司(ZS Associates)负责审查制药公司行为的普拉塔普·赫达卡(Pratap Khedkar)则表示,葛兰素史克是第一个宣布终止雇佣代言人项目的制药公司,但却不是惟一一个考虑此类措施的公司。
赫达卡称,其他一些药企也在考虑采取类似措施,原因有很多,包括担心新医改法的规定。
尽管对于葛兰素史克切断与医生财务往来的计划颇有赞赏,但欧洲监督机构“国际保健行动”称,这像是给自己的功课打分,惟一控制的方法是政府部门进行强有力和违法必究的监督。
(http://www.yywsb.com)

Outsourcing Hospital Pharmacy to Reduce Doctor Kickbacks

December 13th, 2013 | by

Kangmei Pharmaceutical Co. has signed “Pharmacy Trusteeship Agreement” with 80 hospitals in the past two months, further detail of cooperation is however not revealed.

In response to the phenomenon that more and more Chinese hospitals choose to outsource their pharmacies to large-sized pharmaceutical distributors, the spokesman of NHFPC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said, “outsourcing hospital pharmacy does have certain positive effect in terms of separating hospital staffs from selling drugs.” This is the first official response to the issue of outsourcing hospital pharmacy.

康美数天托管80余家医院药房 模式争议未止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核心提示:2月10日,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姚宏文在回应“药房托管”现象时表示:“部分地区将药房从门诊剥离这一现象,对于切断医疗卫生人员和药品之间的直 接利益关系将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针对近期“火爆”的药房托管,官方首次作出回应。2月11日晚,康美药业公告称,与辽宁中医药大学、本溪市人民政府签 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托管辽宁中医药大学直属的4家和辽宁省中医医疗集团所属的22家医院的中医药房。

2月10日,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姚宏文在回应“药房托管”现象时表示:“部分地区将药房从门诊剥离这一现象,对于切断医疗卫生人员和药品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将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针对近期“火爆”的药房托管,官方首次作出回应。

2月11日晚,康美药业(600518)公告称,与辽宁中医药大学、本溪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托管辽宁中医药大学直属的4家和辽宁省中医医疗集团所属的22家医院的中医药房。

这已经是马年新春以来,康美药业第四次宣布托管药房了。1月31日、2月8日、2月11日,康美药业分别披露了三批共55家医院的药房托管工作,覆盖范围涉及广东惠来、普宁、吉林通化。加上辽宁这次的26家医院,康美几天之内已经托管下80多家医院的药房。

除了广东的10家托管药房披露了托管细节之外,康美药业托管的其他药房均未明确具体的托管模式。2月11日,康美药业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表示:“药房托管相当复杂,专门负责此事的副总还没来得及在内部做培训,因此不了解具体细节。”

康美药业下这盘棋,图谋什么?

此前广东省内国企、民企、外企纷纷涉足药房托管,路径直指“减少医院中间环节和降低医药成本”。事实是否真是如此?

托管玄机

以目前药品普遍的购销价差计算,康美所获得价差少则20%,多则可能达到90%

康美药业托管80多家医院药房,其实有规律可循。

国信证券2月10日分析报告指出:康美药业在整合中药材一体化产业链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与政府资源,为公司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创造众多机会。”

广东普宁、辽宁通化分别是康美药业的总部所在地和新开河公司的所在地,这使得康美在两地托管医院颇为顺利。

康美药业将触角伸到外地医院之前,该地一些领导均会到康美总部进行会晤。收购梅河口三家医院之前的2013年5月14日,梅河口副市长张红卫到康美总部调研;和辽宁合作之前,辽宁本溪市市长高宏彬今年1月24日考察过康美总部。

如果这一规律成立,那康美下一个目标可能是山西永济:1月11日,山西永济市市长廉广锋调研了康美药业。

康美药业托管的药房质地并不算好。根据公告披露的信息,惠来县人民医院2013年收入1.1亿元;普宁4家医院2013年收入约为12亿元,另外5家镇卫生院收入较少;通化45家医院2013年收入20亿元左右;辽宁26家医院收入数据未披露。

按照“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45%”的比例计算,康美药业三批所托管的55个药房每年销售额在15亿元左右。如果均按照普宁的托管模式,“药品从仓库领入 药房即视为医院确认购入,医院按实际领取药品数量和价格结算给公司”,康美药业将占有药品批发价和销售价之间所有的价差。

以目前药品普遍的购销价差计算,康美所获得价差少则20%,多则可能达到90%.这部分价差如何在康美药业和医院之间分配,公司方面并未回应。

医药行业多位专家对药房托管颇有微词。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曾在2013年9月11日的《南方日报》上撰文指出:药房托管,其实是从“公平”腐败走向垄断腐败,根本不是医药分业的改革方向。

廖新波发出此言论的背景是2013年6月份开始的广东药房托管潮。去年全年,广东省内国企、民企、外企纷纷兴起药房托管热,华润、国药、康美、美国康德乐等公司纷纷涉足,打出的旗号都是“减少医院中间环节和降低医药成本”。

前车之鉴

更多民营企业托管药房则是看中的药品购销差价,希望从中分一杯羹,与医院、医生等利益主体“抢食”

“药房托管”这个富有争议的名词,最早发端于2002年原卫生部在柳州中医院召开的现场会议。那次会议之后,全国兴起了一轮轮托管热潮。

2013年5月,商务部发布的《2012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2年药品流通直报企业中,承接药房托管的企业已有29家。

医药行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药房托管模式很多。有的单纯是负责流通和配送,利润率在10%左右。有的实际是承担了医院药房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还有的纯粹是给医院垫资,因为医院和医保结算周期较长,有时需要外部公司垫资来实现医院收支平衡。”

南京医药(600713)从2006年开始承接了南京全市的医院药房托管工作,一时风光无二。2007年时,公司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排名全国医药商业企业第四位,最多时托管药房数量超过100家。

南药的药房托管模式曾被很多机构看好,原因是通过集中的采购和配送,对供应商的砍价能力得到了增强,药价平均降幅30%;医院削减了药品库存成本,从南药 收取的“托管费”成为医院稳定的收入;企业与医保直接结算,比医院结算起来更快,企业减少了资金占用周期。这看上去是一个共赢的模式。

然而好景不长,2010年之后,南京医药很少再提及其药房托管业务,业内普遍认为托管失败。南药模式是将药品销售额的35%作为托管费用,支付给医院。而 原本医院直接管理药房进货、销售业务,从中可以获得40%甚至更高的药品销售利润,因此35%的费率并未维持多久,很快就升高到接近50%左右。

面对高费率,南京医药不得不常常更换“毛利”更高、出厂价更便宜的药品,而医院出于用药安全考虑,对此做法颇有意见,继而双方矛盾加剧。

从康美药业的公告描述中不难看出,康美极有可能采取的是南京医药模式,即以向医院支付托管费的形式,分得部分药品利润。地方政府强势推动是康美药业实现顺利托管的重要前提。

上述医药行业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称:“企业从提高医院药房运行效率的角度,通过改造药房、及时配送等获得利润,这是国药等国有流通企业普遍的托管方式,实际仍充当配送商的角色。”

相对而言,更多民营企业托管药房则是看中的药品购销差价,希望从中分一杯羹,形成与医院、医生等利益主体“抢食”的现象,使药价很难降下来,托管也很难维持长久。因此,尽管河北、湖北、河南、上海、北京等地在编制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均鼓励流通企业参与药房托管,但至今国内未出现成熟的托管模式。

CFDA Trails Third-party Pharmaceutical Trading Platform

December 6th, 2013 | by

CFDA starts a trial program of third-party pharmaceutical trading platform in Hebei Province, and the trial duration is one year. Above all,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rs are first time allowed to list their products directly on a B2C platform, and by doing so, they can partly reduce the channel costs so that patients can get a cheaper price at the end.

食药总局试点第三方网上售药平台 直售降低药价

2013-12-04 13:23 来源:经济参考报

核心提示:“国家食药总局已开始进行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的试点。”京东医药城执行总监邵清在3日召开的中国医药互联网大会上透露,明年下半年可能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大平台发展,并颁发相关牌照。

“国家食药总局已开始进行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的试点。”京东医药城执行总监邵清在3日召开的中国医药互联网大会上透露,明年下半年可能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大平台发展,并颁发相关牌照。

业内人士指出,推行网上第三方售药平台有利于解决网上出售假药的问题,对减少药品销售成本、降低药价也有帮助“一方面加大了地方药监局监管力度;另一方面也为医药生产企业扩宽了销售渠道,他们能直接借平台销售产品,部分摆脱中间医药销售商。”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国家食药总局了解到,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在全国只选择了河北省,为期一年。主要是以河北慧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95095医药平台为试点单位,河北省食药监管局需要对该平台上所发生的互联网药品交易行为进行监督,平台上交易药品质量的监管工作由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 属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承担。

邵清介绍说,第三方售药平台试点想让所有致力于发展网络售药业务的零售药店,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都能实现网上售药的销售模式“除了零售药店外,医药工业企业也能登上电子商务平台销售药品。这是最大的突破。”他指出,以前政策规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的药品连锁零售商才能展开互联网药品零售业务,但试点文件扩展了范围,药品生产商也能在线销售自己的产品了。

一家药品企业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向政府部门建议,将生产企业纳入互联网售药资格中“以前大家都觉得奇怪,为什么自己生产的药品不能在自己网站上销售?现在试点能开辟一条新路真是太好,能为我们减少不少营销费用,到终端患者手中的药品价格也能降下来。”

随着医药电子商务逐渐增多,医药生产企业开始跃跃欲试,像太极集团、东阿阿胶等具备一定能力的医药企业开始发展网上商城的模式。但大部分医药生产企业由于各方面原因都没网上售药,而且今年惠好公司这家医药电商出局更让大家不敢贸然投资。

《2013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1月30日,国家食药总局共发放194张《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其中第二方批发 交易类B2B证书(即B证)52家,真正开展B2B业务的不超过20家(含自产自销类);网上零售类B2C证书(即C证)132家,真正开展业务的不超过 80家。

在国家食药总局新政推动下,邵清认为,明年医药电商行业可能有三大变化:一是行业将超过200家企业取得药品交易资格证。二是医药生产厂家将逐步成为医药电商的幕后主导力量,并且部分厂家会走向前台。三是行业进入洗牌期,将有3-4家老牌网上药店倒下。若取不到融资,绝大多数医药电商2年内的销售额难以超过5亿元。

不过,第三方售药平台面临最大的难题却来自于监管部门。这是由于互联网交易无区域性与药监部门行政监管地域性之间的矛盾。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北京一家网上药店到河北省,通过河北省平台实现河北省内网上售药。“谁来监管,是北京市药监局还是河北省药监局?目前政策对此模糊。”

Tags:食药总局 网上售药 降低药价

责任编辑:露儿
相关阅读:

Chengdu Hospital Authority Plans “Three Complete Separation”

November 28th, 2013 | by

To further implement the hospital reform and to reduce the bribery, Chengdu Hospital Authority is now planning the “Three Complete Separation” policy:

  • Separate pharmacy from public hospital at municipal level, and outsource them to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 Separate medical procurement from hospital. Medical products including medicine and medical devices etc. should be purchased through a municipal level resource center collectively.
  • Separate hospital construction authorization from hospital, this would be hand over to the government designated agencies.

成都市级公立医院药房将全托管给药企

来源:成都晚报
核心提示:实行“三个彻底分开”,斩断利益链条:医药分开,市级公立医院全部将药房剥离交给社会,委托药企独立经营管理;医购分开,市级公立医院所有采 购,包括药品、器械、设备、耗材全部进入市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医建分开,市级公立医院所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统一交市政府指定的代理业主公司管 理。

一床难求、过度治疗、态度冷漠……一个个问题,都让市民感觉“看病难、看病贵”。这些就医过程中突出的难点以及群众意见、需求,成为成都市医管局整改的方 向,有效避免了整改阶段“挂空挡”和“错位”的局面。经过对系统内存在的顽疾进行大整顿、大清理、大检修后,市级公立医院在就诊费用、抗生素使用、患者满 意度等多方面均出现提升。

找问题看病难看病贵深入探究找根源

成都市医管局负责人表示,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总结出了其中主要突出的矛盾。

首先,群众对挂号、缴费、取药排队时间长而诊疗时间短的问题怨声载道。其次,“过度治疗”也是群众极度反感的问题。部分医生“服务金钱”、“淡漠患者”的 错误观,让原本就面临经济、精神、身体健康多重负担的患者有了“医疗淡漠”的负面体验。此外,个别干部、医护人员存在的“医疗腐败”,也是导致医患关系跌 到“冰点”的原因之一。

大整改就医费用均减负医患纠纷降6成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成都市医管局对系统内存在的顽疾进行了大整顿。“对涉及患者利益的门诊人均费用、住院例均费用、药占比等核心指标,进行月月排名、点 评、通报。”市医管局负责人称,经过各种大力整改,切实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增进了医患互信,医患纠纷下降60%;根据第三方测评结果,患者满意度上升 2个百分点。

经济减负严控核心指标,今年市级公立医院的部分问题出现变化,其中门诊人均费用与全国门诊人均费用253.2元相比,少了42.8元,住院例均费用与全国 住院例均费用11702.1相比,少了1929元,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0.2天、药占比同比下降0.2%;严控抗生素使用,有效控制抗菌素滥用现象;严查 过度用药,实行“药品排名”公开曝光制度,每月对药品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药品和处方用药量排名前10位的医生进行大曝光。

此外,各医院在尝试“早门诊”、“午门诊”、“夜门诊”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减轻患者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让人民群众看到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回归。

就诊减负合并就医“关联”步骤,让患者“少走路”;市级公立医院“一卡通”信息共享;优化流程让医患“多接触”。目前市级公立医院排队时间严格控制在10分钟以内,诊疗时间至少要达到8分钟,切实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下一步三套重拳保优质医疗

成都市医管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深入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专题民主生 活会为新的开端,把工作重心放在整改上、把功夫下在落实上、把常抓不懈的韧劲用在制度机制固化上,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兑现“办服务最好的医院、办人民群众 满意的医院”的承诺。

三套重拳

划定“红线”,标明“雷区”:坚持纠建并举、从严整治,把“患者利益无小事”贯穿到医疗工作的每个环节;制定领导干部“五严禁”、医务人员“四不准”;规范执业行为。

实行“三个彻底分开”,斩断利益链条:医药分开,市级公立医院全部将药房剥离交给社会,委托药企独立经营管理;医购分开,市级公立医院所有采购,包括药 品、器械、设备、耗材全部进入市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医建分开,市级公立医院所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统一交市政府指定的代理业主公司管理。

实施“三个监督机制”,铲除腐败:实施总会计师委派制度;实施检察(反贪)驻院制度;实施医保代表监督制度。

China Resource Failed to Acquire Gaozhou People’s Hospital

November 19th, 2013 | by

After more than one year’s negotiation, China Resources Holdings still failed to acquire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aozhou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which has been confirmed by hospital side. It’s said that most hospital staffs were strongly against the acquisition.

 

华润医疗收购高州人民医院“流产”

来源:中国经营网

核心提示:今年10月,市场传出华润医疗收购高州人民医院“流产”。高州人民医院多位医务人员表示,该合作没消息了,不清楚是否已“谈崩”,但多方消息显示,华润医疗与高州医院已经“分手”。

遭遇央视“回扣门”与“华润收购”双重风波的高州医院,其饮誉全国的“高州模式”是否仍能维系,受到外界的高度怀疑。但形势似乎再次峰回路转。

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今年10月,市场传出华润医疗收购高州人民医院“流产”。高州人民医院多位医务人员表示,该合作没消息了,不清楚是否已“谈崩”,但多方消息显示,华润医疗与高州医院已经“分手”。

今年1月,高州市政府与华润集团签订协议,涉及6个合作项目共11亿元的投资,高州市人民医院49%的股权收购便是其中一项。在高州医院股权方面,政府与华润医疗分别占股51%、49%.

时任高州市人民医院院长叶观瑞曾公开表示,医院将从公立医院变成股份制医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之后,华润医疗表态保证医院性质不变,仍是非营利性医院;保证医院所有的员工编制、待遇只升不降;保证医院“花小钱治大病”的经营模式长期保持不变;保持现有的管理团队与管理模式不变。

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即便如此,华润医疗在洽谈收购高州医院的过程中,遭遇高州市人民医院中高层干部与医生的反对,医院员工大部分持悲观态度。

实际上,华润医疗整合高州医院的失败并非个案,方正集团、平安集团以及更早的华源集团,都在收购、整合非营利性医院过程中碰壁。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医生自由职业政策进一步推进,让医生能够摆脱医院的束缚,这种困境才能真正地解决。